《素食者》是韩国作家韩江的代表作,凭借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这本书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获得了国际布克文学奖。
今年10月,诺奖公布,韩江,成为首位荣获此殊荣的亚洲女作家。
《素食者》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女人在极端选择中探寻自我、挣脱束缚的故事,揭露了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偏见与压迫。
书中的女主人公英惠因为选择放弃吃肉,在家人和社会的眼中,激起强烈的质疑与排斥。
她的举动不只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是一场与世俗观念对抗的斗争。
爱因斯坦说:
“偏见比无知更顽固。”
偏见是一种无形的牢笼,它束缚着英惠,也束缚着人们
书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丈夫、家人,还是旁观者,都无法理解英惠的选择。
偏见的影响就像一张无形的网,试图将所有人都囊括其中。
对那些“偏离”轨道的人,则毫不留情地排斥与打压。
在世俗的偏见下,一个人的自我,是如何被一点点剥夺吞噬,而保持自我需要付出何等的代价。
最难的是做自己
英惠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子,从小到大,她循规蹈矩地活在父母的期望中,似乎一切早已按部就班地设定好:读书、工作、结婚。嫁人后,她一边做兼职补贴家用,一边日复一日地操持家务,成了家庭的隐形支柱,默默地撑起丈夫眼中的“理所当然”。在外人眼中,她生活得安稳、平淡。
这种日子在她的沉默中持续下去,直到一个夜晚,她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她像一头被囚禁的困兽,拼命撕咬着生肉,腥气刺鼻、鲜血四溢,那股浓烈的厌恶感让她从梦中惊醒。梦醒后的她对肉食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排斥,就像心底积压的情绪找到了突破口。
她起身走到厨房,将冰箱里的肉全部丢进了垃圾袋。英惠决定,从今往后,她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吃素食,不再吃肉。
英惠告诉丈夫她的决定,丈夫一脸难以置信,甚至斥责她“发神经”,觉得她这么做毫无道理。
英惠坚持吃素的决心让她与周围的人关系,越来越疏远。
她的父母认为她不再听话,甚至对她的行为感到丢脸。
家人尝试用各种方法说服她放弃素食,甚至在有一次家庭聚餐时,父亲将一盘肉放在她面前,强迫她吃掉,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她“恢复正常”。
她感觉自己成了社会中的“另类”。
丈夫对英惠的这一切失去了耐心,很快提出了离婚。
这时的英惠在身体和心灵上承受着难以言说的痛苦。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
“被排挤的人往往是那些敢于与众不同、追求真实自我的人。”
面对如此强烈的抵抗和压迫,她感到迷茫,内心的挣扎变得愈发痛苦而深沉。
偏见不仅仅来自于家人,还有社会对“正常”生活方式的无声审视。
她的选择被看作一种叛逆,而这种叛逆是社会无法容忍的。
在一个充满偏见的社会中,真正做自己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背负世俗的非议,承受无声的痛苦和孤立,饱受着煎熬。
越在意别人的眼光,就越容易受伤
离婚后,英惠搬进了一间简陋的小公寓,开始了独自一人的生活。生活变得简单而朴素,英惠将时间用来种植和照料植物。那些绿色的生命成了她唯一的陪伴。
她开始重新发现生活中微小而真实的乐趣。每当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阳台上的花草上时,她感到一种深深的宁静,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株静静生长的绿色植物。
在这样远离社交的日子里,英惠有时会感觉自己像是被整个世界遗忘了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内心开始变得恍惚起来。唯一关心她的,只有她的姐姐和姐夫。姐姐经常会来看望她,帮她打扫房间,还为她做些素菜。姐夫则是唯一一个对她那奇怪梦境感兴趣的人。在姐夫看来,英惠的孤独和坚持有着某种艺术的魅力。他鼓励英惠表达自己内心的世界,甚至邀请她做他的模特。
为了让她感受到被理解的感觉,姐夫会特意带她去素食餐厅用餐,并在她身上画满植物图案,以此来象征她的生命力和对自由的向往。
英惠从中感受到了一种难得的共鸣,好像在姐夫的关注下,她找到了一种新的意义。她非常珍惜这份理解,渐渐地放松了警惕,允许姐夫提出的一些大胆地拍摄要求,甚至是裸露拍摄。
然而,姐夫的“关心”并不是那么单纯。在一次单独拍摄的时候,他诱奸了英惠。
这让英惠心中仅存的信任和希望瞬间崩溃。原本以为找到的共鸣,却成了新的伤害来源。
“你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上,别人就能利用这份认可压榨你。”
人群中的我们,渴望归属、害怕孤独,已经习惯了从他人眼中寻求认同。
于是,为了迎合父母的期待,放弃了你的爱好;为了融入某个圈子,被迫违心出席一场应酬;为了博取上司的好评,牺牲了休息时陪伴家人,日日忙碌却感到愈加空虚。
久而久之,你渐渐被塑造成了一个他人意愿下的人,为了别人而麻木的活着,偏离了原本的自己,也丢失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其实,世间真正懂你的人寥寥无几。那些苦痛的迎合、讨好,只有自己能懂。
与其追随他人的目光,不如让心归于自身。回归内心,倾听真实的声音,你才能找到内在的安宁。
忠于自己
当英惠的遭遇传开后,不仅没有人同情她,反而被当作笑柄,甚至有人指责她是引诱者。就连一直关心她的姐姐也开始怀疑她的精神状况,并最终决定将她送到医院的精神科病房。
在病房里,英惠被视为需要治疗的病人。她试图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没人听她的。在这寂静无声的病房里,英惠放弃了对别人理解的渴望。
她意识到,真正的自由,从来都不是外界的认可,而是忠于自己的内心。
她开始坚决地拒绝进食,作为对世界的无声反抗。
她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深深扎根于大地之中,与阳光、雨水对话,不再人类社会的束缚。
在生命逐渐消逝的过程中,英惠的脸上显现出一种平和的光芒。
在这漫长的挣扎与孤立中,英惠的选择看似激烈,甚至疯狂,但这却她,是对自我最真诚的回应。
忠于自己,是一种对人性本质的追寻,是一种对内在真实的尊重。
在一个充满偏见的世界里,坚持自我并非轻而易举,但正因如此,它才格外珍贵。
结语
在偏见的压力下,往往容易迷失,我们唯有忠于自己,才能真正找到生命的意义。
那些质疑、偏见和不解,固然痛苦,却也让我们更加看清了内心的方向。
不必因外界的偏见而否定自己,也不必为了迎合他人而放弃真实的自我。
在这个充满纷扰的世界里,愿我们能守护自己内心的声音。
即使前路孤独,也要为自己而活,忠于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风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