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学习,让我对大单元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文化自信有了更多的领悟。同时也深深觉得:所谓专家,就是对教材分析得透,对理念掌握得熟,对环节设计得妙,对自己风格把握得准,更要对学生主体地位看得重。
吴忠豪教授方向的引领,崔峦先生理念的解读,何捷、王士祥、赵志祥、虞大明、白皛等特级教师的课例展示和微报告,给我们一场又一场的视听盛宴、头脑风暴。
三天的学习,给我很多的震撼,其中白皛老师的一句“语文是没有核心素养的”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错了,关注的方向错了。是啊,语文是一门学科,它怎么会有核心素养呢?我们所说的核心素养是通过学习,学生所要学到的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是人的核心素养。同样,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也是人通过学习语文获得的素养。我们要教的不是核心素养,是人!我们教师要通过课堂、通过教语文来育人!
接着是“文化”,三天的学习当中,各位专家在课例展示和报告中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关键词“文化”。核心素养第一条就是文化自信,那么我们老师要考虑,新课标背景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怎样在文字、文段、文篇的学习当中适当渗透“文化”的传承,也就是文化育人。当然,我们的课堂不能像专家们一样,一是我们没有那么高的站位、那么开阔的眼界,二是因为我们还有帮助学生应对考试。只讲文化或着重讲文化,对于小学生学习来说目前还算是“本末倒置”。相对于文化而言,字词句段等基础性学习对于我们来说犹如“眼前的苟且”,我们一线的老师只有先顾好眼前的苟且,才能带领孩子们走向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就像我昨天说的,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守正的延续。语文,就要有语文的样子,写好字、读好书始终是语文学习的“初心”。
然后就是评价。众所周知,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其中,课堂要真实,课堂评价更要真实。名家课堂上也不乏这样的评价:这样读不对,读书拖音是毛病,需要改正……学生的成长中不仅需要“精彩极了”来鼓励,也需要“糟糕透了”来鞭策。终结性评价可以是一个学域结束、可以是一个学段结束、可以是一个学期结束、可以是一个单元结束、可以是一节课结束的评价,也可以是一个课堂环节结束。这样看来,所谓的“终结性评价”只是一个阶段的终结,而非学习终结,它也许是下个阶段的开始。需要注意的是评价不仅可以放在后面帮助学生判断是否达到目标,也可以前置明确目标,中嵌辅助思维。
昨天学习结束,几位年轻教师反思说听了名家的课,感觉自己啥都没讲,啥都不会。其实“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更难能可贵的是,“知不足而自反,知困而能自强”。多看书多学习,多走出去、多请进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