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素老师的语文教育叙事
《春》的第一句就是“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为这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呢?
有同学说这是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小乔同学立刻纠正,不是重复而是反复的修辞手法。
那么反复使用“盼望着”有什么好处呢?就像我们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开学了!
学生说:表达了痛苦的心情!哈哈哈,人间真实啊!
我换一个句子,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到星期五了!
学生都说:好像和朱自清差不多心情了,急切地想回家了。不过也有同学表示周末还有很多的课,依然很痛苦。
我想一个优秀的孩子果然要比一般的孩子付出更多啊。
课堂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春人”问题。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这几幅画面都很好概括,剩下最后一幅画面,同学们不假思索,“春人图”!
我问:“春人”是啥人啊?自知不妥的他们继续回答春耕,春日,春……
我说你们的思维被限制了,再读一读课文。人们放风筝,锻炼,计划一年新的开始,全都是人的活动,是人们再迎接春天的到来啊!
啊,“迎春图”!
思考题来了,“迎春图”可不可以去掉?
不可以!
为什么?
嗯?为什么?学生也陷入了思考!
有同学说,因为一开始盼望春天的就是人的心理,和开头呼应了。
有同学说,有了人的活动,画面就有了生命力了。
有同学说,写人的活动,很生活化,可以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有同学说,体现了人在春天的大自然中充满了希望,和主题是有关系的。
有同学说,大自然和人有着和谐的关系。
有同学说,最后赞颂春天,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都是以人为喻体,内容衔接更加自然,为抒情做铺垫。
你想象不到,初一的孩子对内容的解读以及语言的表达已经可以做到这样,真是令人欣喜。
我举了一个例子,我看到一个人暑假去旅游,拍了一张苗寨的风景,这是清晨时分的苗寨,水流潺潺,水汽氤氲,水面有一座桥,桥的两面是一幢幢苗族风情的建筑,他说,这个时候要是有一个穿着苗族服饰的女孩子从桥面走过,这张照片就完美了。我说这是一个真正懂得美的人。
所以,周末我们写景,能不能加入人的活动?
学生回答:可以!
顺便连周末写景小作文也指导好了。
周末到了,家长们终于盼来了难得的亲子时光,听他们讲讲开学几天的学校生活,再跟他们互动一下吧,让他们把《春》背诵给你们听,还有好几个同学的书上老师还没写上“已背”的,家长要辛苦一点,督促他们一定要背出来哦!
周末,带孩子出去看看身边的风景,为他们写作积累一点素材吧!
周末作业做完了,来一次亲子共读吧……
盼望着盼望着,我们的孩子在悄然长大,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