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花一百多万供我上港大吗?”娃儿最近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起因是娃儿最近看了97年小伙徐皓天港大毕业干“微商”年入上亿的故事。他是不是觉得上港大是人成功的原因?我这娃儿总是脑路异常,这是想剑走偏锋、出奇制胜啊。
为了给足娃儿安全感和关爱感,我立马母爱泛滥,真诚地看着他那双小眼睛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了!只要你能考上,我和爸爸就算砸锅卖铁都会支持你的,不信你问月亮!”月亮没说话,冰糖酷派倒是说话了:“你为什么要花一百多万上港大呢?”我蒙了,这么抠搜不近人情的爹?为了娃儿上学,咱当爹妈的,不是有条件尽最大条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吗?想当年我读书那会儿,老爹那是望女成凤啊,经常和主动和我表决心,“你放心,只要学习上需要的钱,就是砸锅卖铁也会供应你”这是老爹经常说的话。如果是你,第一次面对孩子这样的问题你内心真实的本能回答会是什么?
看似随口的一个问题表面上看是在讨论教育,其实不同的回答反应了不同的金钱消费观念。现在的生活条件,真是因为孩子的教育费用砸锅卖铁的还真没听说过,但卖辆车卖套房的还是真是有听到,家里还真不是搞房地产的。讲身边的两个小故事吧。
小月亮是一普通学校成绩普通的高中生,因为普通所以想不普通,高三时和她妈说要出国,去美国读本。也是,以她的成绩国内上个三本或民办大学,那就普通到家了。欧美读本,学费和生活费,几年下来预算两三百万是要的。月亮妈妈是真不愿意啊,自己的娃有几斤几两不用掂量就知道啊,但她既不想让娃觉得缺爱也拗不过小太阳,在留学机构那个拧巴那个纠结,最终还是把唯一的房子卖了圆了小月亮的青春留学梦,自己买了个偏远地段的小房子养老。
在教育投资上“砸锅卖铁”听起来很英雄,但锅砸了,难道以后打算“吃土”?
小太阳是农村孩子,我讲的是大约20年前他的故事。当年小太阳高考并不理想,考了一所普通大学。但他一直很勤奋很上进,他不服气自己只能在这普通的大学读着就业前景并不理想的专业,从进大学的第一天他就在心里定下了具体到学校和专业的考研目标,四年来屏蔽了社交圈几乎每天不是在教室就是在图书馆自习。当他如愿考上目标学校目标专业,父母自然是高兴和欣慰,但那几年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父母在外借着高利贷,母亲为了支持他继续读完研究生,卖了自己的金器。研究生毕业后,小太阳进入了一家知名外企,凭借着自身努力和行业红利成功逆袭。
投资教育,“量入为出”听起来很理智,但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有时候也需要一点“超前消费”。
是“砸锅卖铁”还是“量入为出”,其实答案在孩子,这既不是“砸锅卖铁”的豪赌,也不是“量入为出”的小气,而是一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少吃草”的智慧。
孩子,是你自己的拼命努力竭尽全力争取来的机会托举了自己的未来,除此以外,别人任何程度的支持都支撑不了你的未来。那些真正愿意为孩子砸锅卖铁卖车卖房的父母是在用行动为坚持梦想的人鼓掌,孩子都不要命了,别人咱不敢说,换我别说车和房了,割肉都不疼了,人间值得!
如果孩子自己不够努力,在教育投资上建议还是理性适度,不要把大部分资金都用来支持教育消费。如果失去房产和大部分资金,既不能保证自己的养老品质,也很可能会把未来的养老压力转移给孩子。与其让双方未来的生活都受影响,不然坦诚和孩子说明情况,如果孩子坚持留学梦想,可以国内本科,研究生阶段再考虑出国,到时思想、能力都更成熟,而且时间缩短了。不差钱的家庭,父母和孩子就遵循内心,自由选择了。
所有的消费不论是教育上的花费还是其他生活花费,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不论手里有大钱还是小钱,都得在理性的范围内肆意“挥霍”。理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能“无痛”承受。比如每月我有固定预算用来个人成长,这个费用我可以安排买书或参加培训,在预算内我可以“尽情放肆”。二是对方能无压接受,过度消费肯定会转嫁压力。这是我和自己签订的投资理财条约,有了它,我对财富的掌控感又多了一分力量。
嘿,都看到这儿了,交个朋友呗,点击上方头像打开主页可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