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释义中“明智”的意思是通达事理,有远见。“智慧”一词的释义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我理想中的明智是带有智慧色彩的,那么深化这个论题就是“如何能够做到通达事理、有远见、有辨析判断的能力?”
当你面临报考的专业选择时,你的学业要求你是明智的。
当你得到一次工作调动机会,面临两个不同工作岗位的选择时,你的职业生涯要求你是明智的。
当你奋斗一年,想选择一个适合的目的地带全家人去旅行,你的生活要求你是明智的。
当一个人竭尽所能的说服你跳槽加入他的团队,你的未来要求你是明智的。
明智就是做到自己思考结论的自洽后,可以做正确的选择和决策,严谨和客观的评判别人观点的价值。
这项能力的本质是思考能力,提高思考能力的本质是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即思考你思考的能力。
思考需要练习
把“花更多时间思考”变成一项日常习惯,任何练习的基础都是投入更多的时间,思考也不例外,多思考才能提升思考能力。
例如选择适合家人聚餐的好餐馆,多思考几次,多聚会几次,就等于完成了思考选择餐馆这件事的PDCA循环,自然会越练习越明智。
多花时间思考,还能避免掉进“粗糙决策和避重就轻”两个日常决策的大坑。
粗糙决策常常发生在紧急的情况下,在事情出现的第一时间进行思考预处理,是时间管理的需要,也是思考的需要,在重要、不紧急的状态下进行思考。事实上,有很多所谓的即重要又紧急的事情,都是拖延导致的。例如一个会议发言,严谨的、详实、全面的发言一定不是临时拼凑的,收到会议通知的当下,即刻开始思考,会规避大多数临阵磨枪带来的粗糙决策。
避重就轻式的思考,就是只思考事物表层简单的部分或是眼前的部分,逃避深度的思考,同样情况下,思考未来和思考今日事相比,会耗费更大的认知能量。例如股票散户们,大多数都是在追涨杀跌中匆忙决策,不能静下心来认真钻研一两只股票,也就不存在深度思考,自然会被一茬茬的割韭菜。
思考需要框架
思考框架,是当你面对一个问题时,通用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闭合程序。思考框架越明确,思考越有章法,越容易查找陷阱和漏洞。
思考框架包含三个必备要素:知识储备、思考技术和思维倾向。蔡钰在她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中把思考框架比成做菜,给出一个形象的比喻:知识储备是我们手头的食材,思考技术是我们的刀和灶台,思维倾向是我们做中餐还是做西餐的偏好。
知识的储备决定了思考的局限性,例如懂得网球比赛规则,才能思考网球选手的战术。
思维倾向是一种偏好,是一种隐藏的价值假设,例如同样是发一笔奖金,发给喜欢的A群体,我们拍手祝贺。发给我们不喜欢的B群体,我们可能会举手反对。前后矛盾体现的是一种主观偏好。在思考自洽的基础上,追求思考的公平性,就要找出偏好对于日常决策行为的影响,对对此保持敏感性。
思考技术,有工具和模型,比如5W1H的思考方法就适用于多数情况的思考工具,批判性思维中论题、论证和结论三步法是基础的思考模型。建立思考框架,从使用思考工具开始,先给自己的思考建立初级的秩序和流程,在使用中持续优化。
践行
一是思考的固定时段,可以采用晨夕日记的方式,在当日早晚分别利用十五分钟的时间集中思考,每周日增加周总结的思考时段。
二是思考的随机时段,遇到独立事件,第一时间开始思考,避免拖延到最后时刻,草草决策。
三是从使用5W1H思考法和论题、论证、结论思考模型开始,逐步搭建自己的思考框架。
四是审视自己的思维偏好,并总结记录,动用批判性思维进行优化调整。
注:5W1H是一种思考方法,根据使用场景不同,可以给每个问题增加不同的针对性,灵活实用,旨在保证思考的全面性。
* What - 是什么?
* 例:关键概念是什么?
* Why - 为什么?
* 例:我为什么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 When - 什么时间?
* 例:我需要在什么时间内解决?
* Where - 哪里?
* 例:这个问题可以从哪里入手?
* Who - 谁?
* 例:处理这个问题谁最有经验?
* How - 怎么做?
* 例:如何实施?如何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