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山移文》,果然是赏心留盼,不能自己。
《北山移文》创作于南朝(480年),文章最精彩之处在于,作者孔稚珪笔锋犀利,用拟人化的手法,以山林口吻,讽刺隐居山林而真心向往荣华富贵的假隐士—周子。是南北朝以来广为传诵的佳作。
有人分析他写的周子是同期的周颙,但与周颙仕历又不近相同。而孔稚珪一生两朝为官,死后又追授光禄大夫。我偏向作者是调侃假隐士的雅谑之作。这还颇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的贾雨村影子。
可见,自古以来,人们都羞耻于失志失德,心口不一之人。文里的士大夫伪装清高,实则苦心钻营、争名逐利,这揭露也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这让我想到了选自《列子》的《愚公移山》(战国前期)。那时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幻想借助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这种神话故事在古希腊的艺术作品中也有体现,借助神力,来讴歌古代英雄人物成就的伟业。反映了是信心促成的美好愿望。
《北山移文》里的周子与《愚公移山》里的愚公一个失信,一个守信,令人有了强烈的对此与印象。
“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作者把诸葛亮盛赞的"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也"的南京钟山,与"佛教八宗"之一"三论宗"祖庭,中国第一座国立翻译佛经译场的草堂寺植入。谓山之英灵驱驰烟雾,刻移文于山庭也。零起点出“北山移文”四字大意。
“夫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屣万乘其如脱,闻凤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濑,固亦有焉。岂期终始参差,苍黄翻覆,泪翟子之悲,恸朱公之哭。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何其谬哉!呜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载谁赏!”
这段把作者对于刚到山中来隐居,忽然又染上凡心,开始非常贞介,后来又变而为肮脏的荒谬进行了批驳,进而转入对高人隐居的山林显得非常寂寞之说。
下面说到周子隐居山林而真心向往荣华富贵的假隐士真相。再进入的部分即是《北山移文》越来越出彩的部分。作者赋予了山林喜、怒、哀、乐,揶揄嘲笑的感情,对山水草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抒情韵味浓烈。
清朝文学家于光华《文选集评》:铸辞最工,极藻绘,极精切,若精神唤应,全在虚字旋转上。转折愈多,节脉愈紧,是骈体胜处,意则深严,笔则飞舞。六朝虽尚雕刻,然属对尚未尽工,下字尚未尽险。至此篇则无不入髓,句必净,字必巧,真可谓精绝之甚。此唐文所祖。
清朝文学家浦起龙的《古文眉诠》点评:牙尖口利,骨腾肉飞,刻镂尽态矣。伤厚之言,慎取一二。
我深以为是,读后的确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