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农村亲戚进城,可能处处招嫌弃;如今城里人倒羡慕农村人的“田园生活”,向往像李子柒那样种菜养花,焚香煮茶,吃新鲜的蔬菜,过诗意的生活。
如今大多数农村人的饭桌上也是餐餐有肉,刷个手机就能知天下事,对外面的世界不再陌生。从表面上看,好像农村人和城里人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
可为什么一到社会上,农村人却总是感觉“低人一等”,处处不占优势呢?
1.阶级身份认同
“上海之外都是农村“,这是网友对上海人排外的调侃。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大家对身份地位的固有印象。好像上海人天生就比其他地区的更优越。人们把社会分为上中下三个阶层,而农村处于社会最底层,各方面的资源比城里差的不是一节半载。也许有钱的农村人和没钱的农村人差距没那么明显,但农村人一到城里,好像农村身份就变得矮人一截,自卑感变得更强烈。我们看到城里大多数脏活,累活都是农村人来干,农村人老实听话,能吃苦。好像天生就适合做这方面的工作。这种低自尊的身份认同,让很多农村人有不配得感,他们没有城里人的“精明,算计”,处处晓得为自己谋利益,捞好处;他们习惯接受安排,容易满足;不争不抢,憨厚老实。
2.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重要的影响; 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农村家长大多数受教育程度都不高,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不听话就打骂”,“不想读就去打工”;他们不知道什么心理健康,青春叛逆期;总之不听话不好好读书就是错;他们没有精力,也不懂如何去跟孩子沟通,帮助孩子解决内心的苦闷。在他们的认知里,能赚钱供孩子上大学,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教育孩子那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
而那些“更开放”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完全是放任自流。他们认为会读书的孩子都是天生的,不需要家长引导。孩子学习不好那就是脑子笨,只要会算术,会写字就行。不想读就回家干活,到了法定年龄就外出打工。早点赚钱还能减轻家庭负担,何乐而不为呢。他们大多数只能看到眼前利益,至于未来没想那么多。
而学校方面,农村的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建设远落后于城市,单纯的课程教育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除了丰富的课外活动外,人工智能,编程等相关课程都已经被安排进城市孩子的课堂。而农村学校在人力财力上,完全输在起跑线上。而落后的教育方法,也会导致很多孩子厌学。学校管不了,家长也不会管,这样的教育环境,让农村孩子的智商,情商,爱商全方位被城里孩子碾压。即使拼尽全力考入好的大学,在综合能力上还是比城里的孩子落后一大截。毕竟农村孩子拼尽全力为自己营造的良好环境,是城里孩子一出生就能拥有的。
环境对农村孩子的阻力太大,不求家庭助力,只求不拖后腿,农村孩子想出人头,要面对的困难太多太多。
3.认知
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前唯一的本质差别。如果一个人的认知觉醒,不管他是来自农村或者城市,他都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当然觉醒的早晚,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很多农村人思想观念上的变化,大多数是进入城里务工,或进入大学读书后才发生的改变。尤其是在城里求学的大学生,不管是穿着打扮还是思想谈吐几乎跟城里人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开拓了眼界,接触新的思想,体验新的生活方式;慢慢融入城市人的生活,好像逐渐“摆脱”了农村人的影子。
可在认知问题上,农村人还是比城里人更难去突破那些“隐形的墙”。
大部分农村还存在着落后的人生价值观,比如“女孩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宁要穷儿不要高知”,在他们的眼里,女孩子最大的成功就是嫁个有钱人;不论是受“重男轻女”思想的侵蚀,还是被糟粕文化毒害;他们还不能看到女孩子也是个“人”的事实,大多数农村女孩只是父母“交易的筹码”;不管你年薪百万有车有房,还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只要你还没结婚,在她们眼里就是个可怜的女人。这种闭塞的价值观,就像裹脚布一样,让大多数农村女性举步维艰,在她们消耗精力与这种落后思想抗争的同时,那些城里的女孩,早在开明父母的引导下,去社会上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她们有目标,不内耗,
她们更能看清社会的本质不是那些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紧紧握在自己手中的财力和权利。而大多数农村女孩的一生都被消耗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里,然后用自己有限的认知,继续教育下一代。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养老福利制度还很落后,“老无所依”是大多数中国老人的噩梦,尤其是农村家庭。大多数农村人没有养老金,退休金,他们的养老只能指望孩子;所以现在农村流行这样的说法“宁要穷儿不要高知”;在他们年轻力壮的时候,希望孩子考上大学,出人头地。但是随着年纪增长,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们就希望孩子常伴身边。农村人更注重亲情,加上老年生活单调枯燥,心理没有依靠。所以他们宁愿孩子普通,甚至是没有正当工作,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觉得安心。
有人觉得这样的父母很自私,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和未来发展。可这也是活生生的现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想要过上优质的生活,那么就得付出,也必须要做出一定的牺牲。一个家族的崛起,需要几代人的付出,“寒门难出贵子”除了客观因素以外,这种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狭隘的认知也导致了农村的孩子更难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农村家长灌输的“穷思维”,让农村孩子一代代的轮回,重复着贫困艰难的生活,永远走不出这片大山。
当然出生环境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培养独立的人格,提高思维认知。你也能开辟自己的广阔天地;只要足够勇敢,每个人都能打破环境的限制,外力的阻扰。即便是思想落后的农村父母,也不会拒绝一个成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