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3号,杭州依旧冷,南方的冬天,真是要命。
早上偶然间读到一篇刘润的文章,讲飞书的协作逻辑和业绩目标设计。
跟我司很不一样。
主要有两点:
1. OKR比KPI能更大限度的挖掘人的动能。
我司,唯KPI导向,有两大缺陷,不灵活,限制想象空间。KPI体系下,你要做的事情,很大程度上被上层框定了,超框的事情,大部分人是没有动力做的,即使你想做,也不会有群众基础来配合你做。
他司,OKR导向,更灵活,更接近市场需求,发起项目的门槛更低,只要大家认同共同目标,即刻开始,而KPI体系下,就要先想一下,对KPI是否有贡献?没有?再见。
2. 围绕文档协作,压缩沟通成本,大大提效。
我司,流程以人为核心,文档满天飞,版本无法对齐,找文档,改文档,同步文档,大量耗时。
他司,设定好终极目标,每个人都舔砖加瓦,思路更清晰,结构更清晰,进度更可见,责任更明确,效率自然更高。
以上,说的是我读到这一篇好文的收获,让我反思,也许,一本优秀的传记,可以教会我人生决策的智慧,如何做战略,但微信短小文章,却能给我落地的武器,是战术,更实用。
所以,我的阅读题材要尽可能的广泛,就像投资,一定要宽基,才可以做到平衡,从战略层,到战术层,都有充分养料,不会营养不良。
前几天读哲学,也给我同样的启示,看似离地万里的问题,确实是人生必须思考的,不要轻易一个门类说No.
目前,阅读的几大渠道,书,微信公众号,微博,还是略显单薄,要进一步增加覆盖。
信源需要付出努力去挖掘,去更新,凭空想是想不出来的,需要不断去寻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