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 网图侵删
昔有童子诵《论语》至《颜渊 第十二》,大喜曰:亏他死的早,否则加一个颜渊十三,某岂不又要多背诵几句?吾辈读书,最怕鲁迅之文章,其文文白掺杂,寓意深远,往往不得其要领。中学读迅翁,亦有其早死为幸之叹。《太平广记 卷二百二 刘献之》则,先生引诸书,有人因不通训诂,以为屈原之死宜也,特别是明人常有此“狷恶议论”,举明田艺蘅“解缙诗皆口号,而当世人皆称其才名绝世,可谓贻笑万世也!不得其死所,宜哉!”为例。
世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此以王尔烈典故最为出名。乾隆时,江南以“千山千水千才子”闻名,科举主考多为士子戏弄。乾隆四十年,以同考官与江南会试,士子笑其才拙,只会出“学而时习之”题目,未料连试三场,题目皆为“学而时习之”,诸人大哗,然观王尔烈三篇此题,立意不凡,士子为之叹。其人作打油诗奚落三江士子之自负曰“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可发一噱。
家慈告诫某“活到八十八,不能笑话人家瘸和瞎”,此为慎言也。自以为是可以,但要心里有数,莫若“十全老人”,作诗十万皆平平,为后世笑也。文章千古事,其意境非当事人不可解,博学如陈寅恪先生,笺释钱牧斋诗文,亦言某处不可解也,何况我辈?读书不懂是应该,读懂反而要谨慎,是不是会错意了?主席要求“谦虚谨慎”者,因为自己不能得到全面信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