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给我的语音,真的好烦
微信语音,QQ语音,因其具备便捷的操作,和身临其境的画面感,颇受年轻人的欢迎。也因为它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发声,给接收的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干扰,因而遭到拒绝。
前几天,班里的一位学生上课时总是一副睡不醒的样子,问他原因,他言语含糊,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再问,眼里便噙了泪。想跟家长沟通,给家长打了电话,没人接,再打过去,关机了。于是,我发短信,让他在方便的时候联系我。
很快,学生家长回信息了,用的是微信语音。我点开那个小红点,在一阵嗞嗞啦啦的噪音里,隐隐约约有人说话,却断断续续,听不清说的是什么。于是,我再次留言,他再次语音。一番折腾之后,我干脆把电话打了过去,对方开通了小秘书转接。一气之下,我索性不再费力气了,微信拉黑了他。
如果沟通不能对等,为什么我要一直仰着脸巴结你?我能容忍一个学生的无心之举,却不能忍受一个家长的故意而为。你忙到打不了字,我就忙到无暇接听。孩子是你的,而我,只是个老师。
曾经,在一个微信群里听课,老师授课的方式是微信语音。讲课是在晚上,为了不影响到家里人,引起反感,我一般不使用声音外放。而我的耳机效果不好,声音较小,加之讲课老师地方口音较重,讲课内容常常需要反复听才能明白。当自认为是重点内容,要再听一遍的时候,却又记不清是微信里的哪一句了,只好从头再来,遇到语音不能连续播放时,又要逐条去点开,着实麻烦,往往有的句字自己都能背下来了。如果赶上正听得起劲儿,家里人有事交代,就更有得耽搁了。
于是,一堂课下来,反反复复,要浪费掉很多的时间。时间长了,便觉得不值,听课也失了兴致。
对于讲课的人,用语音,的确要比打字方便得多,但语音授课,却不太受学生欢迎的。对于成年人,某一方面的技能培训,不是生活的必需,对于提高能力这件事儿,是最能够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它居于五种需要的高层,拥有,当然完美,没有,也一样能生活得很好。人的付出与期望值出入太大的时侯,必然会选择漠视或者干脆放弃。
离开了你,我一样精彩,我浪费掉的时间,不足以抵消我的努力,我干嘛一定要死盯着你不放,不要太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有人说,随时随地喜欢使用语音的人,很可能是一个只在乎自己方便,而不在乎别人感受的人。无论是谁,都不太会喜欢与这样的人共事。发文字,我眼角一扫就能明白意思,而屏幕上的那个红点,既使我望穿屏幕,也猜不出内容来。
当你正为一件事手忙脚乱,理不清头绪的时侯,看到一个长达几十秒的语音,相信你整个人都是崩溃的。如果对方是熟人,而交流内容又不得不听,面对一段表达不清楚的语音,也会涌上莫名的烦躁来。
我花那么久的时间,去听一段不一定清楚语音,而那些口头语,因为是随口说出,不加斟酌,可能啰哩巴嗦,答非所问,抓不住重点,也许我听了半天,也听不明白,真的好烦。
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我选择无视。
在交流中会为别人着想的人,注定拥有比别人更高效的交流品质。反之亦然。
是,你啥都不耽搁,动动嘴皮子就叽哩呱啦说一大堆,而对于接收消息的人,却意味着,满屏的不理解,满屏的麻烦。如果不是确确实实离不开,真想一键拉黑了你。
打几个字就能清楚的事,一定要发语音么?对于你的调侃,你的诙谐,你的套近乎,我真的没有兴趣,我的时间在你眼里就那么不值钱么?你以为我坐在你对面,兴致昂然地听着啊?我旁边还有别人在呢!
我们处在一个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信息严重泛滥,时间严重透支,耐心已被强奸,我们发出的讯号,恨不得立马就有回应。一篇文章超过两千字,就没有耐心再读下去,哪里还能静下心来听你天南海北的神侃。
如果你保证不了你的声音,别人能听得清,请不要发语音。如果你保证不了别人有足够的耐心,听你说完,请不要发语音。如果你们的关系不够铁,没有到我骚扰了你,你也感激我的地步,请不要发语音。
否则,我不选择忽略,就选择拉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