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里面三种没钱人的想法,读完后发现,我恰恰是第二种,因为没有钱,为了很好幸福的生活生存,我的大脑默认将我的认知改成了,钱不重要,爱才更重要,因为有拥有了父母亲人朋友的爱,没有钱我一样可以很幸福。
我一直对此坚信不疑,直到读了这一页。我才明白,不是因为我很幸福所以钱不重要,归其根本是因为没有钱,所以钱不重要。大脑为了防止我的认知失调活不下来,采用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办法,让我平安活下来,但同时失去了对金钱追逐的机会和动力。
同理可证,我不是没有爱好,而是在我不曾拥有的时候,在我没有投入太多的时候,被我的大脑阻止了。所以这三十多年我真的没有为什么而坚持过,努力不放弃过,因为一旦我微微付出得不到,我的大脑就会跳出来,说:“看,这个你没有天赋,你不适合这个,换下一个吧,下个更好!”
结果我就在不停地尝试,不停的放弃,从来都是三分钟热度,到如今还是一事无成。
第二点
多巴胺是对预期的误差值的奖赏回路,而我总是走在对预期的畅想中,从未向其他状态迈进过。只有开始的尝试,没有过程也没有努力的奋斗,像一个花花公子一样对所有女子都感兴趣,欣赏的她们的美,却对如何得到,或者是否去拥有,没有制定过计划或者行动方法。
不断尝试着不同的期待,不断重复性的只得到多巴胺的奖赏,而没有进一步将预期奖赏,转到当下分子控制的陪伴阶段,因为这一阶段枯燥又无趣,往往还伴随着失败的焦灼,对自我的否定,太难熬过去看到希望。
第三点
明清之际的张岱,其《五异人传》曾以悖论的方式阐述一个见解:“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痴”是深情的性格化的表现,不“痴”则无深情,则难以专注。
因为我没有什么癖好,所以对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没有往深了做过一件事,最终为了认知不失调,大脑解释成了无欲无求。躺平佛系,但我真的可以躺平吗?不是的,我每天都很焦虑,尤其是跨过三十的那道坎,那种人生过半一事无成对自己的压力,无形中催促着自己该有所行动,却总是找不到方向。
以上三点我觉得是探寻我没有爱好找到出路的三个层次,从人体脑科学生理上,了解多巴胺的作用原理,从而选择一个爱好长久的爱下去;从认知层面妥协是因为重要,才会一直拥有,才值得一直去努力奋斗,努力去争取;从前人总结的普遍道理中,获得力量去建立自己被他人认可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