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思政课有了"烟火气":一堂行走在生活褶皱里的思想课

      读罢这份思政课教学心得,脑海里浮现出前些天偶遇的场景:清晨的社区广场上,几位快递小哥围坐在早餐摊前,手机里播放着二十大报告解读短视频,蒸笼腾起的热气与新时代的气息氤氲成趣。这不正是思政课最生动的课堂吗?当理论走出教室的方寸之地,真正走进市井街巷的烟火人间,思想政治教育便获得了穿透时光的生命力。

      好的思政课应当是一面"时光棱镜"。它既能折射出"天问探火""5G驰骋"的时代光谱,又能聚焦外卖骑手社保改革、直播助农增收的民生微光。就像那位把"共同富裕"理论融入社区菜价波动的教师,用菜篮子里的经济学诠释大政方针;又像用短视频记录乡村振兴的驻村干部,让"三农问题"具象为老屋檐下的燕巢与新居门前的轿车。这种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外卖小哥手机导航并置讲述的巧思,让高大上的理论接了地气,也让我们真切触摸到时代的脉搏。

    教学笔记中提到的"理论具象化"让我想起老家祠堂墙上斑驳的标语变迁。从"打土豪分田地"的铿锵笔画,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立体字设计,每个时代的核心话语都找到了具象载体。如今的思政课堂,更需要这样的创造性转化:把"双循环"新格局具象为跨境电商主播的实时数据屏,让"碳中和"目标生长在新能源车主的充电桩上,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现在国际青年创客社区的咖啡香气里。

      最触动我的是"以个体叙事建构价值坐标"的教学智慧。去年在高校讲座时,遇到个为职业选择困惑的女生。当我们将她的家族史放进改革开放叙事中——祖母的缝纫机、母亲的纺织厂、她正在实习的智能车间——刹那间,个人命运与时代进程的共鸣让她热泪盈眶。这种将祖孙三代的缝衣针、纺织梭、工业机器人串联起来的讲述方式,不正是思政课打通历史纵深的绝佳范例?

    新时代的思政课早已突破"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在深圳前海,创业者们用路演PPT解读新发展理念;在雄安新区,建筑工人用安全帽上的二维码学习党史;甚至我家楼下便利店老板,都能用扫码支付大数据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理论话语与人间烟火相拥,思想政治教育便如春风化雨,在街头巷尾、在方寸屏幕、在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里,生长出葳蕤的时代新绿。

    这让我想起敦煌壁画中"经变画"的智慧——将深奥佛理转化为世俗图景。今天的思政教育同样需要这样的创造性转化:让理论长出双脚走进生活,让思想插上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当00后大学生用vlog记录"一带一路"沿线的创业故事,当银发族在公园凉亭用快板传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思政课便真正成为了流淌在时代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这或许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美的模样——不是高悬的明月,而是照亮归途的街灯;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温暖人心的篝火。在这幅新时代的精神图谱里,每个普通人都能找见自己的坐标,听见历史的回声,望见未来的曙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