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发生在柠檬身边的真实事件。
邻居家有两兄弟,大儿子一直在父母身边长大,从小学到研究生顺风顺水,哪怕是结婚生子,家里大大小小的事也不用他操多少心;
小儿子因为是超生,生下来第三天就被送去乡下的爷爷奶奶家,直到三年级才被接回来。
虽然对外宣称两兄弟一样,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每每落实到具体事件上,比如上重点高中,毕业后的工作安排,结婚彩礼等等,小儿子小磊总是能觉察到不一样。
他说,虽然手心手背都是肉,但质感确实是不一样的。
以往我也接到过这类案例,有的就像小磊一样,从小不在父母身边,即便长大后接回来,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本人在相处时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隔阂感。
我见过有一个孩子,在回到父母身边三四年后依旧不能很自然的叫爸爸妈妈,用的称呼是“大爹,大娘”;
我也见过有一位母亲让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大冬天手洗床罩被单,美名其曰,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我更见过一位大学老师因为小女儿的几句话就断定大女儿做错了事,不顾大女儿的解释当着所有的面打骂她。
也许我说的这些都太负面了,很多读者会不认同,觉得我看到的都是极少数,但事实却是【偏心】才是常态,完全的【公平公正】才是少数。
2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人类和社会发展学敎授凯瑟琳•孔戈尔曾对384对兄弟姐妹及其父母进行了硏究,发现65%的母亲和70%的父亲都表示自己偏爱某一个孩子。
研究人员认为这个调查出来的比率比实际偏低,因为在硏究过程中,父母们总是尽量掩饰自己的偏心。
就像《时代》周刊高级编辑杰弗里•克鲁杰说的:
95%的父母都偏心,剩下的5%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
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小磊,他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而痛苦的成长过程,从自小与父母分离,到被接回来重新适应环境,然后慢慢察觉父母行为上的偏心,可偏偏他们嘴上永远都说对你们兄弟俩我们是一样的。
他叛逆过,纠结过,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觉得自己是个被放弃的人,不值得被爱,世界上没有人会无条件站在自己这一边,这种看似独立自强的性格其实背后隐藏的是他的无助和渴望。
孩子在年少时或许愿意对某个依赖的对象无条件相信,但当慢慢长大成人,这种观念和现实的真实对比,创伤也会逐渐被扩散,孩子的认知也在不断遭到打击。
说严重些,对之后自己成家后孩子的教育,夫妻的关系,都在慢慢腐蚀。
《欢乐颂》里樊胜美的妈妈就是个例子。
樊胜美的这种无奈和心痛,连她自己都绝望,然而又很难走出这种原生家庭。即便脱离了原生家庭,这种伤害也如影随形。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提到:
假如幼年的创伤没有被治愈的话,那么将会把你的心理年龄固着在童年的某个阶段。
因此,即使你已成年,但内心有一部分是没长大的,而那部分所承受的伤痛,很难被治愈,就像身上留下的疤,会跟着你一辈子。
此时此刻的你也许是风暴中心,也许你也正在不知不觉中给你的孩子带来这种伤害,看到这篇文章后,希望能有所感悟,有所深思,有所变化。
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父母偏心带来的影响之背后的心理分析,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柠檬心理课堂】,回复关键词【父母偏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