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个主题,是因为最近一个朋友说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他陪爱人去看病的时候,医生要求照彩超,需要大量喝水,然后憋尿才行。考虑到医院的饮水机可能不太卫生,他执意要顶着36°C度的烈日出去买水。但附近根本没有卖水的地方,走了很远才在地铁的冰箱里找到水,等到带去B超室的时候,他已是满头大汗。但送到对方手里,女生却不开心,说明知道要来姨妈还买冰的,男生说我大老远给你把水买来……,她就说是他自我感动,令他哑口无言……
其实这类事情在亲密关系中是蛮常见的,一个自我感动,另一个只顾自己的感受,不成熟的沟通方式的确会让双方都感到很别扭。本篇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自我感动和善解人意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
1. 先就字面意思理解一下“自我感动”和“善解人意”的区别:
“自我感动”顾名思义就是自己被自己的想法或做法感动;
“善解人意”是指善于理解别人的意图,懂得换位思考。
同样是为别人做事情,一个出发点是自己,另一个出发点是他人,我想,这便是这二者之间的差别。
2. “自我感动”有什么积极意义?又有什么消极意义?
听到这个词,我们可能会倾向于认为它是消极的,需要摆脱。
如果有上述想法,可能我们忽略了,当我们经过努力,成功完成一件困难而重要的事情,感到的自豪和满足。这种意义感和价值感让我们充满对自己的信心,这本就是“自我感动”带来的力量;
但如果“自我感动”过度了,将会在原地打转,出现认知的偏离与异化的沟通方式(指责、抱怨等),这也许就是其消极意义。
3. 如果“自我感动”影响到关系了,可以如何调整?
借助《爱的艺术》当中的摘选进行论述:成熟的爱是在保有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的前提下,对他人的给予。
所有形式的爱都包括4个共同的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爱是对另一个人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的持久的关心,如果缺少这种积极的关心,那爱根本就不存在。
责任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为,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需要所做出的关怀。在母亲和幼儿之间,责任主要是对身体需求的关怀,而在成年人的爱中,责任更多指的是对对方精神需求的回应。
尊重指的是清楚一个人本来的面目,认识他独特的个性,让被爱的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为自己服务。
了解一个人,是爱他最基本的前提。不了解对方,就不可能尊重他;如果没有了解,责任就是盲目的。作为爱的了解,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深入到本质。
只有足够成熟的人,才能将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这4个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这样看来,自我感动者是懂得付出的,但需要加强对对方的尊重和了解,经常性与对方沟通,让双方互相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分析为何会出现误解,并不断修正自我的言行。
比如,文章开头的举例中,男生主动给女生买水,还考虑到卫生问题,这是关心和责任的体现,但当时女生的核心需求是:1. 尽快喝到水;2. 水是热的;说明男生忽略了爱的另外两个要素:尊重和了解。所以,纵使男生满头大汗,但女生的诉求也没有被满足,做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人与人之间相处,什么样的关系才是最理想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希望我们既能充分自我表达,又能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意愿。创造更健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