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挺不喜欢聚会的,但今天当我调整心态后,感觉还不错。
聚会前,我给自己立了几个规则:
1)不做自己不舒服的事情;
2)用心和1-2人进行深度沟通;
3)无话可说时,不勉强自己,专心吃饭。
聚会开始了,我故作轻松地全场打了个招呼,虽然没勇气到年轻人的一桌,但也没勉强自己,仍旧安心坐在中老年那桌。
但这次我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仔细观察了一下同桌人的情况,然后在一个同龄人身旁悄然坐定。
我的邻桌,是我不太露脸的堂弟,感觉他也比较局促,于是我就暗暗下定决心,和他做深入交流。
果不其然,在我们的交谈中,他和他妈妈的代沟是那么显而易见——妈妈想掌握儿子的一切,儿子却想和妈妈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我也从这个男孩子身上依稀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有点自卑,想独立但又有点胆怯,所以拧巴着纠结着。妈妈是很泼辣的类型,没有十足的耐心去与孩子沟通,而是习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式家长似乎总是在无尽地重复着。
饭桌上,攀谈到最后还是会不自觉地落到别人的穿着打扮和家庭经济实力上,而此时某些长辈也会很无脑地认定穿着或者豁胖就能拥有别人的尊重一样而信口开河,而我也只是嫣然一笑。
曾经的我,也很想融入别人的交谈,不惜改变自己的个性去曲意逢迎,或者用放血疗法试图博取别人的尊重,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其实,那都不是真正的自己。
所以,这次我果断地和以往的自己说再见,穿着适合自己的,和聊得来的人聊聊天,聊不来的打声招呼即可。而对于别人的皮囊我也渐渐学会去欣赏、去品评,但不会再自怨自艾或者邯郸学步,因为,那是别人的风格,不是我的。
于是,当我不再纠结于一些外在的东西,而更在乎与别人交谈的内容时,我觉得我也一样可以聊得深入,并给别人带去慰藉,这或许就是真正属于自己治愈的力量,而我也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沟通方式,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