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开始读一本研究方法类著作,其中看到关于社会研究过程的举例,十分清晰明朗。于是便摘录下来进行举一反三:
举例:风笑天教授对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
①选择研究问题
a.风笑天教授的导师袁方教授给其确定了研究的主题: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
b.将比较宽泛的研究主题转化为比较具体明确的研究问题。
研究者确定了三个方面的研究问题:
第一,独生子女家庭在结构、关系等基本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第二,独生子女究竟是不是“小皇帝”?独生子女家长是不是更加“望子成龙”?独生子女的出现对当前的教育带来哪些冲击和影响?
第三,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哪些挑战?
(这三个问题既是研究主题的延伸和丰富,也为下面的内容提供方向,至于如何确定这三个问题,需要更权威的大神给予一定反馈)
②研究设计
研究者根据研究主题确定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并选取代表性的调查地点,确定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法,进行初步试调查。
a.研究者选取了地处全国中部,在人口结构、家庭规模、人口出生率、独生子女比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湖北省作为调查地区,以武汉市、黄石市、沙市市、仙桃市、云梦县城关镇作为调查点(分别代表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城镇,以及综合性的中心城市、重工业城市、轻工业城市、县级市和镇)。
b.根据研究者所拥有的时间、经费和人力等条件,研究采取了横剖调查的形式,确定了以描述为主的研究目标,选择了小学生中的独生子女作为分析单位、小学生中的非独生子女作为比较对象、小学生家长作为资料收集的对象。
c.研究设计了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的抽样方法,以及收集调查资料的主要工具——《小学生家长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调查表的发放与回收、问卷调查资料的审核与输入、问卷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等等均进行了比较周密的设计和考虑,并于1988年4月至5月间进行了试调查。
③资料收集
a.1988年9月至11月,研究者在整整三个月的时间里,独自一人奔赴五个调查城市,开展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
b.在每一所抽中的小学里,研究者先与学校领导交谈,了解学校总的概况,并根据研究设计,分别从高年级和低年级中抽出两个调查的班级;然后分别访问班主任老师,向他们了解小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习、个性、家庭等方面的情况;并布置好问卷调查的方式、方法、要求等有关事宜。
c.研究者在老师和学生的帮助下,访问了一部分小学生家长,获得了比较丰富的个案资料。
④资料分析
a.问卷资料回收后,研究者首先对所有问卷进行了审核。经过核查,剔除了少数空白、未填完等不合格的问卷。然后,由北大社会学系的10名本科生对问卷资料进行了编码过录,并请一名博士生将编码过录后的问卷资料全部输入计算机。
b.问卷资料的统计分析均在计算机上运用SPSS/PC+软件进行。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同时兼顾到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研究者主要进行了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和相关分析。
⑤得出结果
a.通过对调查资料的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研究者得出了“三口之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典型特征”“生育两个孩子是大部分独生子女父母的生育意愿”“小学独生子女父母的角色中增加了教师的角色及同龄伙伴的角色”“独生子女并非都是小皇帝”“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将面临精神交流与支持减少、居住分离、子女流动两难等严重挑战”等一系列研究结果和结论。当然,研究者也客观地指出了其研究所存在的局限性,提示了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以及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b.1990年,研究者将这些结果撰写成一篇博士论文。
c.1992年,研究者又在这篇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本从社会学的角度系统研究我国独生子女问题的学术专著——《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
以上便是一篇社会学博士论文的成型过程,也根据其博士论文写成了专著。于我而言,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