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做完报告其实心情并不是特别好。我们小组忙前忙后,披星戴月了一个礼拜,最后却交不出一份能够让领导满意的答卷,即便黄经理重复了几次我们小组的题目会比较难,但是事实摆在眼前,我们的确没有做好。加上那天身体的不舒服,我难受得作呕。
黄经理常常说一句话,“在职场里,做事情千万不要只感动自己,没用的。”的确,就像那天曾总和我们探讨的问题一样,公司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14个优培生加上二十来个老员工,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答案,但是没有一个人说,“公司需要一个很感人的人。”我的答案不是很好听,但是很实际,“公司需要能够帮忙赚钱的人”。上司和领导想要的下属,是能够做事,能够挺身而出,排忧解难的,而不是一个整天靠着自己“工作了多么长时间,吃了多少的苦,熬了多少的夜”去博取同情的人。
这个礼拜每天回去的时间都在晚上十点以后。我估计不只是我,可能很多人都会做一件事情,就是跟自己的亲朋好友抱怨“今天加班到了十点,真的好累”云云;但其实这样的抱怨里,多少包含了“炫耀”的成分,其实大家潜台词都是,你看我,工作的好认真,好负责,好不辞辛劳。但事实上这样是毫无意义的。我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叫做《不要再为加班感到自豪》。除了特殊情况,很多时候加班都是因为效率低下,在加班的过程中换取老板或上级的些许同情,以不让自己的低效显得那么难看。很不幸的是,我觉得这个礼拜我就是这样的人。
工作中为什么不需要感动?我想除了它没用之外,更是会影响理性的思考吧。就拿我们这次的报告举例子,我们的题目涉及到了非常繁多冗杂的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无数个数据和无数种运算,很多时候我们得出的结果都并不是最完善,或者说离真实的数据最近的,但我们总会在得出一个差不多的数字的时候,暗示自己,我们已经这么辛苦了,这个数字也差不多,如果再找数据的话又要重新再来,不如干脆就用这个吧?
的确,很多数据其实领导也不知道,要想蒙混过关也许也有那么百分之几的几率,但是这样的态度是可怕的。我在读书的时候,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很多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难过的是,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但那是因为我读的是语言文学,是风花雪月的东西,那些东西本身就存在着每个人不同的判断。但是职场不一样,每一个细小的差别都会给公司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如果总是在这种事情上走马观花,不拘小节,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我记得宝哥在加速营刚刚开始的时候和我说过,在工作中,感性和理性是同样重要的。诚然,与人交际、心态控制等诸多方面是不能缺乏感性和情商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理性还是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像“感动了自己”这样的感性的事情,很容易宽容自己,允许自己犯错,导致理性的思考被打破,最后酿成不可挽救的后果。
其实在惠州这整整十七天里面,黄经理教会了我太多太多的东西。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在我耳边余音绕梁的,就是这句“千万不要只感动了自己”。这句话里头,最刺眼的字眼不是“感动”,我觉得反而是“自己”。说真的,在进入职场之前,在还是学生的阶段里,我们总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我们总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最核心的部分,无论做什么事情,最根源的都是忠诚于自己。我们并非没有遇到过“感动自己没用”的事情,就比如说高考。但是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前,我们都会适当地欺骗自己,也从来没有人龇牙咧嘴地点破。事实上,“自己”终归是社会运转中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形容成一个零件,只有你能保证永远高效无差错的运转,才能继续在这样的规则里生存下去。我们太习惯无限放大自己所做的任何努力、付出或是其他,但那些东西,根本是孤立存在的。
“不要感动自己”,或许是很“职业化”的一种心态了吧。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天,乃至到现在依然有很多迷糊不清的部分。我对它陷入了深刻的思考,希望自己的理解与转变是对的。感谢黄经理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