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居里社
搬家后,家里大包小包的东西塞了一堆,这个也舍不得丢,那些也舍不得扔,结果其实最终也都没有使用,反而变成鸡肋,留也不是,扔也不是。
真正能从思想和行为上做到“断舍离”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人,能从抽离中生出智慧的花来,有时候,“多”不见得丰足,而“少”则会颇能安心。因为不会再靠外在给自己填满躯壳。
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逛书店,常常和爸爸一起去新华书店买书,那个时候物质还没有现在这样爆棚,我很容易找到自己喜爱的书,并且迅速作出选择。可是现在,我走进书吧,书店,居然选不出我想要的书,因为琳琅满目,因为应接不暇。爸爸说:最痛苦的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
就像木心的诗,或许仍有些人感到陌生,但他似乎有一种魔力,会让你在看过他的作品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的迷恋上里面的文字。在他的诗歌里沉浸着一股清新,他的世界容不得半点世俗。他的诗歌如同风铃,清脆却隐隐透露伤怀。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从前慢》描绘的情景就是当年最好的状态,人和人之间很单纯,以前还可以开着大门睡觉,根本不用担心有小偷来袭,现在上了再多的锁,还是没有安全感,没有一丝的踏实感。物欲横流,人之间的情义却更加淡薄,没有原则,也没有底线,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怀念那个从前的模样吧!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过多的烦恼,因为物质匮乏,反而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一些。
“多”其实让我们更加空虚,我们买买买,却怎么也买不到真正的快乐。放眼望去,很多女性喜欢购物,衣柜里总是少了一件适合自己的,买回来又不穿,看见好看的图片就买,可是这世道上有一个叫“买家秀”和“卖家秀”的,看起来好看,却让我们内心反差很大的事情很多哦。
看到的并非是真实,有时候世界的真相超乎你的想象。35岁的佐佐木典士便是一位典型的“极限民”,他的代表作《我们已经不再需要物品—从断舍离到极小限主义者》(ぼくたちに、もうモノは必要ない。—断捨離からミニマリストへ—)引起了广大消费者思考。佐佐木典士现在是一家出版社副编辑,爱读书、爱音乐、爱漫画、爱摄影……因为爱好广泛,佐佐木典士的房间曾经塞满了物品:书本四溢的书架、堆成小山包的CD/DVD,成套的系列漫画,按年代不同收藏的各款老相机……佐佐木典士为此十年没有搬过家:因为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改变佐佐木典士人生的,是2013年的一次克罗地亚之旅。当时,在旅行途中正好下雨,佐佐木典士和同伴被困在酒店无法外出,古老的酒店空旷质朴,充满禅意。同伴因此感叹有如“Minimalist”(极小限主义者)一般。同伴的感叹引起了佐佐木典士对于Minimalist一词的兴趣,回到日本之后,在网络搜索Minimalist,于是看到了只拥有15件物品的“极限民”安得烈·海德(AndrewHyde),和史蒂夫·乔布斯坐禅的一组写真——史蒂夫·乔布斯也是一位奉行极小限主义的“极限民”。
佐佐木典士感觉这才应该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开始动手处理生活中包围自己的物品:扔掉多余的衣服,搬走了家具和电视机,书籍连同书架一起,都处理给神保町的旧书店,成长过程中的纪念册统统数码化……在处理完生活物品之后,佐佐木典士搬了一次家。搬家时间包括安装电灯在内,只花了半小时:没有床、没有电视、也没有桌子,佐佐木典士的新家里空空如也,衣橱里只挂着三件一模一样的白衬衣和三件外套,以及三条裤子。佐佐木典士认为一年之中,穿这几件足够了——私人着装制服化,可以节省更多时间,令生活更有效率。
回想我自己搬家整理了21个箱子,瓶瓶罐罐,衣服鞋子包包,堆满了整个屋子。头大,头晕。扎克伯格的也是一位优秀的“极限民”:将物质生活极小限化,将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去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外在,自然做不出来什么贡献,反而少才是一种完美,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