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凯歌,一个通过善用思维导图,在5年内获得了20+证书的高效学习者
说到学习,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有“记不住知识”的痛苦。今天简单说说,我作为一个大学毕业多年的人,对于这个问题是如何克服的。
因为不同的人适合的方式不一样,所以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通常认为,我们的大脑遗忘主要有下面几种原因:
①缺少线索的辅助
常表现为我们明明有种好像见过的感觉,但又说不上来在哪见过,在什么时候见过。
②多因素干扰
常表现为吸收信息过载,记忆了太多的无效信息,从而导致回忆的时候容易出现偏差。
③缺乏时间和频率的强化
有时候,我们看过的很多东西,只有一次。这样的东西,很难被我们深刻记住。
④动机的强弱
我们对于一个事物,越是把它放在心上,就越是记忆深刻。不管这个事给我们带来的是快乐还是痛苦。
Part.01 提取失败说
加拿大心理学家恩德尔·图尔文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别人问我们一个我们曾经接触过的问题,但因为他描述不清,没有提供有效信息,我们不知道他想问的是什么,就只能在大脑中胡乱搜索信息,最后也找不到我们想要的那个。但一旦戳中了某个关键词,我们就一下豁然开朗,从而瞬间找到对方想要的那个答案。
如果各位读者中有当语文老师的,应该会经常碰到这种情况。抽查学生背课文,学生背了半截,然后卡词了,需要提示一个词或者课文所描述的场景细节,他才能继续往下背。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因为学生们只通过死记硬背,大脑中没有搭建相关的线索。
同样地,在考试中,学生们遇到填空题或者解答题,很可能束手无策。但如果是选择题,他们就可能做对。因为选择题限定了选项,除了有蒙对的概率外,还因为选项本身就是一种提示。当学生在脑海中回忆起可能的答案,再对比选项,发现一个都对不上的时候,说明思考的方向就错了。这时,善于思考的学生会重新思考。
所以,我们在记忆的时候,不妨试着对信息进行关联。我推荐的方式就是用思维导图列关键词,找出关联。
比如说历史学科,对安史之乱的知识点进行记忆。
为节省找案例的时间,我直接让AI回答了一段关于安史之乱的知识点作为案例来讲,具体如下:
安史之乱是唐朝中期爆发的一场重大叛乱,时间从755年12月16日持续至763年2月17日,历时7年2个月,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事件的关键时点包括:
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及部下史思明在范阳起兵,以奉诏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发动叛乱,安史之乱由此开始。
756年1月,安禄山叛军攻陷唐朝东都洛阳,随后自称“大燕皇帝”,建立燕国。
756年,唐玄宗逃往四川,途中发生马嵬坡之变,杨贵妃被迫自缢,标志着唐玄宗政治生涯的结束。
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成为唐肃宗,继续与安禄山叛军抗争。
757年,安禄山因眼疾和猜忌心重被亲生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继位后继续控制叛军,但统治能力远不及父亲。
759年,史思明杀死安庆绪,自立为帝,继续与唐朝对抗。
761年,史思明也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此后,叛军士气低落,无法与唐军继续对抗。
763年,史朝义被击败并自杀,安史之乱才告平定。
我们通过对这段文字的阅读,可以发现,安史之乱,是唐朝的“政府军”与“叛军”之间的斗争。
虽然在叛军首领安禄山的指挥下,唐朝的东都洛阳沦陷,唐玄宗出逃,杨贵妃自尽,但随着太子唐肃宗的继任,平定叛乱的工作并没有放弃,依旧在唐朝政府军的战略安排中。
而反观叛军这边,因为各种猜忌、不信任等利益问题,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而安庆绪因为自己的统治力不够,后又被史思明(叛军中的一位将领)杀死,而这个史思明,最后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可以说,整个叛军的高层是乱成了一锅粥,从管理上来说,这是大忌,注定要失败。
通过个人的理解,我画了一张脑图辅助记忆(见下方知识卡中的举例)
在这张图里,我画了两个时间线,描述了唐朝政府军和叛军之间的人物关系。通过这张图,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安史之乱的一个大概的内情。唐军在唐肃宗的带领下,就带着那种和叛军战斗到底的必死决心,用一个关键词作为线索来概括,我认为是“死磕”。而叛军高层则是相互残杀,同样用一个关键词作为线索来概括,我认为是“内斗”。这样,如果再遇到关于安史之乱中的一些内情,记住这个线索即可——唐军死磕,叛军内斗。只要弄清楚了双方的状况,对于叛军必败的缘由,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本人不擅长历史学科,对于事件的细节解读可能存在偏差,仅供参考,这里重点是用图解展示我的记忆思路。
当然,画脑图的形式不局限时间线这一种构图。只要能帮助自己记忆的形式,都可以使用。
Part.02 干扰抑制说
美国心理学家詹金斯和达伦巴希认为,新学习的信息会干扰旧有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导致旧信息的遗忘或误解。
相信经历过学生时代的各位读者朋友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考试的时候,看到一道选择题的两个选项,很明显是错的,直接排除,但剩下的两个选项,感觉好像都对,然后半天找不出问题,就纠结了,最后蒙一个,成功避开了正确答案。
在职场上,我们也会犯类似的错误。我们在信息的获取过程中,经常会弄混信息,比如做职场工作档案,把A客户的信息,归档到了B客户的档案中。而A客户是新获取的客源,B客户是一个老客户。A、B客户有一些共性,比如都是金融行业的、风险偏好都是偏保守型,而我们的大脑,其实是比较懒惰的,它会不自觉地把共性的信息融合成一个个体。这样,我们再进行信息整合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把A当成B(或把B当成A)。所以对于注重风控的企业来说,标准的SOP中,一定会有复核的环节。
这里就提到两个概念——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①前摄抑制
众所周知,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相互进行关联、匹配,并且一定存在先后。我们先获取的知识,有可能会影响我们后获取的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这种前面影响后面的,就是前摄抑制。
比如说,我们从小就接受了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知识,后来当一些观念和知识被推翻后,我们很难接受更正过后的信息,可能更愿意以前的那个才是对的。每次回忆,总是会想起以前的那个,大脑对后来的那个自动产生了排异反应。
②倒摄抑制
与前摄抑制相对,后学习的知识,可能会对先学习的知识造成记忆或理解上的干扰。
比如说,我们看了一本经济学的书,这本书认为“XXX的定义是A”,一开始,我们会按照A来理解,但一段时间没复习,对A这个定义逐渐淡忘,然后又看了一本书,这本书上也讲了XXX的定义,但是因为不同书籍的作者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不尽相同,这第二本书给的定义是B。那么有的朋友可能就直接按照B来理解了。过一段时间没有复习,对B也逐渐淡忘。等再回忆的时候,我们的脑海中对于这个定义,同时找到了A和B两条线索,这时就会记混,难以确定到底是A还是B。
若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克服对两种机制的干扰,我们不妨遵从大脑的特性,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
以我们的一天时间为例,我们可以将时间划分为上午、下午、晚上。
根据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
上午的时间,在一天的范围内,只存在倒摄抑制,也就是说,只有下午、晚上的学习内容可能会干扰,但之前学习的内容,不会造成干扰。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上午最好能再细分成两段:
①6点~8点
②8点~12点
中午、下午的时间,在一天的范围内,既存在前摄抑制,也存在倒摄抑制。上午学习的内容,容易造成前摄抑制的干扰,晚上学习的内容,容易造成倒摄抑制的干扰。
而晚上是一天的末尾,这时候,只存在前摄抑制,即白天学习的东西对晚上造成的干扰,第二天还没到,一片空白,更不会对自己造成倒摄抑制。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上午去学习(或工作)呢?这里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01——6点~8点
我们都经历过高中时代,每天早上六、七点的晨读,必然是文科。比如语文的古诗词和文言文的背诵,以及英语单词的记忆以及历史、政治的背诵。这一点是有教育界的科学的依据的,一般早上用来背文科,晚上再复习,可以避免之后白天的干扰。
对于已经步入社会的学习者来说,大清早可以用来阅读或写作。因为这时候,自己的大脑处于一天当中的闲置状态。
02——8点~12点
一般来说,上午8点~12点是人的精神最好的时候。但同时也是容易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双重夹击的时间段。
在学校教育方面,从脑科学理论角度讲,这时候,适合去学习那些不易受到干扰的理科类知识。因为理科的知识侧重逻辑、计算与推理,对于记忆的要求没有文科那么高。很多地方即使记不住,也可以通过公式、定律自行推导得出。所以你看那些排课机制正常的学校,大部分的数学课都是安排在上午。
对于已经步入社会的职场打工人来说,这段时间是上班的时间,但也是工作效率最高的时候,适合完成一些本职中难度较大、需要高强度思考的脑力工作。
那么下午的时间如何分配呢?
虽说下午也是属于一个前后夹击的时间段,但由于下午是一个容易犯困的时间段,在学校教育中,下午一般都是安排副科比较多。如地理、生物、音体美等。
对于职场打工人的工作日,下午则比较适合安排一些难度较低,无需高强度思考的标准化、流程化工作。
至于晚上,个人认为最好用于对白天的学习和工作进行复盘总结、查漏补缺。
我们知道,我们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是需要不断进步的。而想进步,就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状况。如果光是不断输入,缺乏反馈,很可能会在错误的方向走到底。所以要定时复盘,获得这样的反馈。
至于如何反馈,最简单粗暴的就是拿结果说话,看看自己有没有获得进步?有没有明显的阶段性产出。
在学校教育中,这种反馈的典型方式就是作业及各种测试。
Part.03 痕迹衰退说
关于记忆遗忘的第三种理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提出。他的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大脑虽然接纳了某个知识,但因为对它不上心,不在意(也就是不会去复习回顾),渐渐地,它就尝试离开我们的大脑(遗忘)。这时候,我们想不忘记它,那就只有对它好好“疼爱”一番了。
与这个理论搭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一个著名的记忆遗忘速率的规律——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
对于这样的知识,一定要定期回顾,并付诸实践,更能加深记忆。
Part.04 动机说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可能会因为某些记忆与个人的信念或情感系统不协调而主动选择忘记。
简单来说,遗忘是由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当我们对一个人或一件事非常感兴趣、热爱,那么就很容易进入自己的记忆。
同样的,如果给人带来很大的心理阴影(如家庭暴力、虐待、被朋友背叛等),也会深深地留在人的脑海中。
我们的人脑并不是计算机,记忆说删除就删除。我们越是刻意想忘记它,反而越忘不掉它。唯一的方式,就是看淡它们,让时间来冲刷它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Part.05 总结
遗忘的机制多种多样,而我们的记忆,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我们这个人的内心需求。
如果想珍视自己需要的那些美好的东西,那一定要“爱”它。而对于那些给自己带来阴影的东西,不妨对它“冷漠”一些,尝试忽略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