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家贫,很少有机会吃上糖!
偶遇村里有人家、儿女传柬(定婚),嫁女儿,娶媳妇,盖新房上梁,村里的小孩子们便会上去讨要几块,有条件好一些的人家,也会在新人拜天地时,安梁上房后,向围观的人群,随手撒向几把,孩子大人便低下头,快速在众人的脚下寻找着,每找到一块糖,就会高兴地"嗷"叫一声,然后急忙装进挎包里(方言,衣服口袋,无论上衣,还是裤子,所有口装,都叫挎包),再低头继续找寻!热闹结束后,孩子们就会聚在一起,比谁抢的糖多,糖多的往往都是些古灵精怪的孩子!
每天从"育红班"(幼儿园)回家,都要经过一个小商店,商店木制柜台板上,有一个胖肚子塑料瓶,被一个通红的大拧盖子,盖得严严的,一块块被花纸包着的糖块,掂着脚尖,诱人的站在里面,看着糖,吮着手指头,一步几回头地离开!二分钱一块的糖,却有十万倍吸引力!
二姐传柬那天,准二姐夫和媒人来家里送柬,带过来二斤小孩酥,说是托熟人在外地捎来的,"小孩酥"真是稀奇!我们谁都没听说过这名字,光看着糖纸上红红的小人儿,就觉的一定很好吃,眼巴巴瞅着,盼着二姐夫和媒人离开,有外人在家,只要母亲不发话,小孩子们就别想动手动嘴,这是家规!
好不容易等到天擦黑,盼走了二姐夫他们,母亲却把糖收进了柜子里,说是等明天再分给我们每人一颗,晩上吃糖,牙生蛀虫!好吧,等天明,却等了个空!
哥一夜之间,吃完了二斤糖,还没等天大亮,已捂着腮帮子,哼哼了,母亲又气又心疼!小孩酥啥味,恐怕只有哥的记忆最深刻吧!
上了小学,交了几个要好的朋友,无论是谁得了糖,都会分起一块享受,哪怕只有一块,也要咬开,分成几份,塞进每个人的嘴里,那种转瞬即逝的甜蜜,却让我们咂舌回味!
长大后,我却极少吃糖,也不喜欢吃糖份过高的糕点,就连去店铺里买调制凉莱,也会交待店主,不要放糖,(为了增加菜的鲜度,他们调制凉菜,往往会放一些糖,一般吃不出甜味,我却敏感地尝到糖的味道),遇亲朋好友办喜事,给的回礼喜糖,我多半是把它们送给小朋友,很少有把它们带回家!
有了家,有了孩子,我也很少给她们买糖,一如母亲那般,怕孩子蛀牙!
小女儿上小学三年时,有一次期中测试,数学成绩前所未有的不理想,女儿一直闷闷不乐,明明自己很努力了,为什么会这样,后来又因错失班干部的选拔,女儿更加不开心,那么开朗活泼的孩子,如霜打的茄子般、蔫了,数学老师给女儿写了一封信,信封里还夹着一支棒棒糖,记得最清楚的是,她写在信笺最后一行的文字"心里苦,吃块糖!"女儿吃着糖笑了!
也不知从哪天起,我不再对糖那么抵触了,空闲时,看书累了,起身放松,也会剥块糖放进口中,站在窗前,眺望着远处,嘴里那丝丝的甜味通过味蕾,传遍整个身体,一种幸福与喜悦萦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