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与客我,这是詹姆士关于自我的概念,前者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他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德认为我们所隶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镜子。个体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他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自我主要有5个层次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心理自我是个体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社会自我是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是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理想自我是个体期待自己成为怎样的人,既在其理想中“我”该怎样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重要原因。反思自我是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这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自我概念的功能有三个,一是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通过维持内在的一致性,自我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的行为。二是解释经验,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决定的,不同的个体对相同的经验有不同的解释,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概念不同。三是决定期待,在不同的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等,其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三岁左右基本形成。
社会自我大致从三岁到十三四岁这个时期,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人们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
心理自我这个阶段需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发展到此阶段后,个体能知觉和协调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特性和状态,并且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开始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主动和独立的特点,强调自我价值与自我理想,特别重要的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自我概念中的两个主要成分。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重要原因。这或许是我们现在都在努力学习的原因之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让我们行动起来,努力的去克服困难向着理想自我前进。
自尊和自信这两个自我概念中的主要成分,是我们要带给孩子的,如何教给他们自尊与自信,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