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真是幸福的春天!
二十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那起码是菲尼亚各类精英们幸福春天的开始!
菲尼亚的政治局势已经基本稳定下来。
与科尔斯特行省相连,位于南部的曼达甘行省,在执行总督颁布的选举法令时并不积极主动,主要原因是该行省原有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与民众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从美国刮来的自由民主风,使这种矛盾更加凸显了出来。在其他省份相继完成了选举程序,产生了新的政府及行政机构时,曼达甘省迟迟未能进入正常的选举程序,原有的反对派和新冒出来的民主意见领袖,对该省的省市镇的行政机构主要职位进行了激烈的争夺。
在选举进行过程中,当原统治家族意识到将丢掉省长和主要城市市长职位,也就意味着他们将失去对该省的控制权时,首先他们开始质疑选举时有人造假。后来开始威胁民众和反对派,再后来发生投票站失火事件,导致第一次选举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在总督府和菲尼亚事务委员会的施压和民众的强烈声讨声中,该省不得不准备第二次选举。然而在第二次选举筹备过程中,发生了反对派被枪击身亡的恶性事件。这样一来,曼达甘省的选举活动彻底走向了失控。
总督府和菲尼亚事务委员会为了尽快平息事件,首先派部队到曼达甘省维持秩序,然后宣布撤销曼达甘省的省级行政区划,宣布该地区这次只进行市、镇、村的选举。同时,派菲尼亚选举工作委员会进驻该地区。在军队的协助下,对这一地区的选举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并对所发生的暴力事件进行调查。这一举措使原有的统治家族彻底失去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权。
当市、镇、村级选举结束后,就涉及到将原有地区划归到周边省份的问题。阿贝托作为科尔斯特省的代表和另外几个省份的代表,一起参加了菲尼亚事务委员会组织的行政区划调整会议。
刚开始时,阿贝托也和大家一样,按照就近的原则都想更多的争取平原和城镇。在各方激烈争执相持不下的时候,菲尼亚事务委员会通过协调,让科尔斯特行省放弃对城市和平原的争夺。作为对这种高风亮节的补偿,菲尼亚事务委员会将原曼达甘省范围内的大部分山区划归到科尔斯特省管辖。
当这一事件圆满解决后,阿贝托并没有急着从哈利维雅返回科尔斯特。他与总督约翰进行了一次私人会谈,然后开展了对菲尼亚事务委员会的公关活动。
阿贝托到处演说四处演讲,强调教育工作对菲尼亚的重要性。
“只有让更多的菲尼亚人接受教育,能够看书读报,他们才能更好的理解民主和自由的真正含义,才能防止选举过程中的暴力事件,菲尼亚才能真正跟上美国的步伐。只有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菲尼亚的各项建设事业才能顺利进行……。”
阿贝托的公关活动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总督约翰在报纸上撰文对阿贝托给予了支持。菲尼亚事务委员会批准了科尔斯特省萨卡市提出的卡诺商学院扩建计划,同意拨付专项建设款,同意科尔斯特省将应上缴的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卡诺大学的建设。
回到萨卡市后,阿贝托组织了卡诺大学的选址。他用原来卡诺商学院在市中心的土地置换了大面积的萨卡市郊区土地。同时他将自己在这一区域的一座庄园无偿的捐献给卡诺大学。在他的带动下,涉及到的地主对卡诺大学的建设都给予了支持,征地活动展开的非常顺利。
在阿贝托的主持下,卡诺大学选在了靠山面海,还有河流通过的地方。在阿贝托的带动下卡诺大学所征用土地面积足有半个萨卡市大小。阿贝托宣称,要将卡诺大学建设成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科尔斯特省萨卡市将用十五年的时间分三期建设这所大学。大学建成后,将成为一个包含文法史哲,工农商医等学科的文管理工兼备的综合性大学。围绕着卡诺大学的优秀教育资源,还将筹建各类型的职业技能专科学校。阿贝托邀请美国最知名的大学和设计公司参与卡诺大学的设计工作。并在全菲尼亚范围内,聘请优秀的建设教育管理方面的人才组成校董会负责卡诺大学的筹建。这一工作使阿贝托及达图尔家族的声望,在菲尼亚又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之前由阿贝托50%、伊文30%和约翰20%共同出资成立的科尔斯特电力公司,在西奥和迈克的主持下已经聘请了美国水电方面的知名专家和设计建设公司,对科尔斯特及周边地区的河流水系进行了考察勘测。此后的半年,公司就拿出了达图尔岛水电项目的建设方案,因为这个项目比较小,在达图尔家族和鹰教内部就完成了项目建设资金的筹集工作。项目建设资金的筹集分两类,一类是投资入股,一类是还本付息。
在达图尔岛小水电项目开工建设的同时,新并入科尔斯特省的南面山谷中,洛格河大型水电站选址工作和建设方案也逐渐成熟。西奥和迈克拿着建设方案,用了两年的时间,请美国水电方面的知名专家和企业对方案进行了反复论证修改和完善。同时,迈克和西奥还邀请了美国水电建设公司和著名金融财团,对建设项目进行考察分析和评估。当达图尔岛的水电项目建成投产正式发电后,洛格河水电站的投资,贷款,建设合同也陆续正式签订。
卡诺大学和洛格河水电站这两个大型项目的开工建设,给科尔斯特行省的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阿贝托和伊文又成立了建筑公司,在总承包建设方的管理下,参与到两个项目的建设中。随着两个项目的建设,他们的建筑公司的实力和技术装备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因为这两个项目的建设,科尔斯特省的经济形势,未来前景被社会各界看好。来自美国的企业纷纷在这里投资建设,寻找商业机会。这又促进了本地的酒店餐饮行业的繁荣。市政和交通项目也不断的开工建设。奥罗拉市的船厂、酒厂、制药厂和罐头厂也引入了外部投资和管理,扩大了规模提高了生产能力。
在总督约翰两届八年任期内,科尔斯特行省在市政建设方面获得了中央财政的几笔大额拨款。到约翰离任时,科尔斯特省的酒店餐饮业,建筑业,商业,银行信贷业几乎都在达图尔家族的控制之下。这使达图尔家族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在就业机会的提供上,优先考虑的自然是鹰教的教众。这主要是因为在卡诺长诗的教化下,鹰教的教众大多勤劳肯干,忠诚可靠。首先走出科尔斯特行省,业务遍布菲尼亚全境的是伊文安保公司,再后来是阿贝托建筑公司。
随着卡诺大学二期建设的完成,洛格河水电站也正是投产发电。卡诺大学吸引了全菲尼亚的学子争相报考,而洛格河水电站不但保证了科尔斯特省的用电,富余的电力还输往邻近几个省份,这个项目为各位股东、投资者和达图尔家族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利润。西奥和达图尔家族增资了菲尼亚投资建设银行,迈克则被聘为银行总裁。为了彰显达图尔家族和阿贝托建筑公司的实力,西奥在首都的哈利维雅湾旁边兴建了阿德米拉大酒店,还在首都的南郊兴建了达图尔庄园。
而伊志杰因其出色的工作表现,被约翰和菲尼亚事务委员会推荐为菲尼亚常驻美国国会的代表,并亨有在美国国会就菲尼亚事务的发言权。
这幸福的春天,精英们的幸福春天一共持续了40年!
题外话:美国与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各自特点
西班牙在菲尼亚的殖民统治是:来复枪配十字架。采取的是总督、最高法院和大主教融为一体的,政教合一的殖民统治政策。西班牙侵占菲尼亚后,建立的是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它的殖民政策有着浓厚的封建色彩,殖民活动由封建王室直接控制,宣布土地为国王所有,把土地封赐给官吏和教会,迫使当地居民象奴隶一样劳动,为他们开采金银矿产和种植土地庄园。贸易上实行垄断政策,进一步压榨殖民地的人民和掠夺殖民地的富财。然而,从殖民地掠夺来的大量财富并没有在本国转化为资本,用来发展本国工商业,而是被封建贵族和传教士挥霍一空,以及用来镇压在各地不断出现的反殖民主义革命。
1898年,美西战争以后,菲尼亚转为美国的殖民地。殖民统治政策由原西班牙赤裸裸的殖民征服方式,转变为更隐蔽的新殖民主义统治方式。政治上,与菲尼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力量分享政权。经济上,通过贸易、投资、借贷等方式将菲尼亚的财富转化为资本。
美国统治菲尼亚初期,反殖民主义革命依然存在。为了平息这股思潮使殖民地牢固地依附于宗主国,美国采取了政教分离的新殖民主义统治方式。美国围绕经济扩张展开殖民统治,打破西班牙在菲尼亚旧有的统治秩序,将自己的三权分立体系移植到菲尼亚。行政权由总督行使,总督由美国总统任命,经美国参议院批准。总督有权任命地方官吏,批准或否决菲尼亚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案,并有权“监督和控制”全部政府机关。司法权授予法院,而法院的法官均由美国总统任命,经美国参议院批准。立法权属于由菲尼亚人控制的参众两院组成的立法机关,但是最终决定权在美国总统手中。
首先,这改变了西班牙人不让菲尼亚人参政的局面。
美国以民主、自由为名接纳菲尼亚精英阶层参与殖民政府的管理,并培养他们对美国政府的效忠。甚至任命两名菲尼亚人常驻美国国会,他们代表菲尼亚人民就菲尼亚事务拥有发言权。通过一系列的权利法案,美国把资产阶级才享有的民主、自由和选举权扩展到了菲尼亚各个阶层。1901年,美国麦金利总统下令让3名菲尼亚人进入菲尼亚委员会。到1903年,委员会9名委员中5名是菲尼亚人。1907年,菲尼亚举行议会选举,由菲尼亚人组成菲尼亚议会。在地方政府中,1910年省级官员的90%以上,镇级官员的99%已由菲尼亚人担任。1916年美国国会通过“琼斯法案”进一步扩大菲尼亚人的参政权。美国在政治领域留给了菲尼亚人一个有限的空间,换来了菲尼亚精英阶层对新宗主国的信心。
其次, 美国把新式教育作为强有力的统治工具。
通过教育在思想领域改变西班牙留下的旧摊子,让菲尼亚人民接受美国的价值观念。美国殖民者清楚地认识到,要使殖民统治长治久安,必须进行文化输入,培养大批有美国文化认同的菲尼亚人。1901年,菲尼亚委员会发布74号法令,申明建立公立教育制度。随后600名美国教师来到菲尼亚。1903年以后,殖民当局建立了公费留学制度,派出一批批菲尼亚青年到美国留学,在提高菲尼亚人素质的同时达到了思想美国化的目的。这种文化侵略对于殖民地人民有着极大的诱惑力。
1916年的“琼斯法案”规定:除教育部长外,菲尼亚人可担任政府各部部长。到1935年时,殖民当局已在菲尼亚开办了7330所公立学校。无论大、中、小学均以美国课本为教材,以英语为教学语言。
再次, 美国殖民政府牢牢控制与菲尼亚的贸易。
菲尼亚作了美国的殖民地后,其对外贸易便逐渐集中于美国市场,忽略了他国市场的开发。由于几百年的殖民统治,,使得菲尼亚经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民收入大部分也来自农业。美国统治后,大规模的制糖厂、椰油厂、烟厂、麻厂则大部分是由美国公司所垄断,美国资本控制了菲尼亚的重要经济部门。
此外,美国也通过罗马教会对西班牙天主教施压,并收购了教会绝大部分地产,从而使菲尼亚在经济上脱离了教会。天主教失去了经济基础,自然也就沦落成了为统治者服务的政治工具。
美国殖民统治的特点导致了菲尼亚在物质上只能依附美国。由于美国是一个新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资本和技术优势保证了它对菲尼亚初级产品的生产与出口的控制。又由于菲尼亚初级产品种类并非完全单一,因而它在应对市场需求时有一定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从而使美菲经济关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在保证美国利益的前提下,也为殖民地民族经济的持续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在美国统治时,美国向菲尼亚引入的政治机制几乎没有改变地方上的政治生活。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就已控制当地的地主家庭,仍然继续掌握着大权。在菲尼亚很多地方,地主阶级的财富稳步增长,而自耕农、雇农和领薪工人的生活条件的进步却十分有限。
总之, 1900年至1930年的三十年间,是菲尼亚自近现代以来最幸福的“春天”。在美国人的扶植下,菲尼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识字率等社会关键指标迅速攀升。菲尼亚由西班牙的“二等殖民地”变成了“二等美国海外州”,这个跨越还是非常大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菲尼亚人不仅不再敌视美国,反而对美国充满了感激和依赖。按照当时美国对属地的法律定位,属地进口货物在美国通关的税率是很低的。于是大量菲尼亚农产品源源不断的进入美国市场,颇有一种殖民地对宗主国“倾销”的感觉。
美国货反过来也倾销到菲尼亚。站在菲尼亚人的角度,反正我买的东西比以前便宜了,这有什么不好吗?我为什么要反抗呢?况且,有强大的美国提供军事外交方面的保护,让菲尼亚在面对国际局势时有了一定的安全感。
1929年经济大萧条爆发后,美国大批工人失业,国内排菲情绪高涨。他们开始呼吁政府甩掉菲尼亚这个包袱,认为是美国养着一帮菲尼亚穷人。当时不止是经济贸易层面,在政治层面很多关于菲尼亚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
比如:菲尼亚人应不应该拥有美国的国民待遇?菲尼亚人应不应该拥有美国的选举权?持菲尼亚的护照能不能直接进入美国?菲尼亚货物能不能免税进入美国海关?
菲尼亚当时有近三千万人口,而三十年代的美国也不过才一亿多点儿。于是在1932年(罗斯福总统任上),美国通过了《菲尼亚独立法案》,允许菲尼亚独立。但戏剧性一幕出现了,菲尼亚当局竟然拒绝接受,理由是《法案》对菲不利。眼看着菲尼亚不同意,于是1934年美国人在旧法案的基础上又通过了一版《菲尼亚独立新法案》,约定给予菲尼亚十年的独立缓冲期。
在这十年里,美国将逐步提高菲尼亚出口到美国产品的关税——相当于用变相补贴菲尼亚财政的方式支付“分手费”!
在菲尼亚精英们的努力下,这幸福的春天又能延续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