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一家公司的成本时,我们通常建议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来进行成本分析。
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次,一位客户打电话邀请我过去坐坐,但没说清楚具体事由,我猜测可能有事需要我帮忙,便前往赴约。
见面后,聊了一会儿,他告诉我,他最近接了一些大客户的订单,可3个月过去了,公司却似乎没见到收益。
我好奇地问他具体情况,他解释道:“罗老师,你看,为了这些订单,我不仅换了厂房,还购置了新设备。而且你也知道,大客户的账期通常比较长,我还得自己垫资购买原材料,他们的付款周期前后大概有4个月。”
我又询问了单价的情况,他表示单价也不理想,还说了很多相关情况。
后来,我们把大客户和其他客户的相关数据都梳理出来后发现,大客户的订单能够保障公司的日常开支,前提是付款周期正常,比如大约2个月左右付款。盈亏平衡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他的其他客户订单量少,但利润尚可,不过将利润分摊到每个订单上时,其实和大客户订单的情况相差无几。
后来他发现,引进大客户订单后,需要购置设备、租赁厂房等,而所有的房租、设备购置费用以及装修费用等,都有一个分摊周期。
经过分摊计算后,当下公司处于亏损状态。要等到一年半甚至两年左右,且大客户订单持续稳定的情况下,公司才能实现盈利。
讲完这些情况后,老板觉得这太出乎意料了。他以前从未这样算过账,只觉得客户订单量大,每个月有大量业务,只要有收入就有钱赚。
我指出,他大概算过账,但没算过设备折旧。在折旧计算中,每个产品需要分摊一定的折旧费用。他之前是用已经过了折旧期的设备来计算成本,这样算当然没问题。
但现在这样算下来,该怎么办呢?我建议,要么寻找更多价格合适的其他订单穿插着做,要么考虑如何将现有大客户订单的生产效率提高10%,这样成本就能降下来,公司也能盈利。后来,老板沉思良久。我们又聊了许久,老板告诉我,经过罗老师上次提到的那几个生产现场的改善调整后,生产效率有了变化,现在起码能做到不亏损。
谈到这里,我们意识到,对于企业内部而言,降本增效并非是一些所谓“高大上”“阳春白雪”的态度或艰深理论,而是一个个具体的计算和操作。
制造型企业若想降本提效,靠的就是从细节处一点点抠出来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