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风流南宋》 第一章:南宋始末之最后一幕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南宋也亡了。
易中天:南宋终于灭亡了,但不是亡于女真,而是蒙古。比南宋更早成为牺牲品的,是女真人的金。
艺凡:女真也打不过蒙古啊。
易中天:对,只能南移,因此金人迁到他们的南京没过多久,不幸的开封又要为一个王朝送终。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面临灭顶之灾的女真人把南宋看作了救命稻草,逃到蔡州的末代皇帝金哀宗派使节到杭州求援说:蒙古军已经灭国四十。西夏亡了轮到我,我亡了轮到宋。唇亡齿寒,救我大金就是救你大宋!
艺凡:宋的反应呢?
易中天:南宋当然不会伸出援手。相反,他们认为报仇雪恨的时机到了,不妨趁火打劫,收复中原。于是,宋军与蒙军会师蔡州,金哀宗兵败自杀。他说:自古没有不亡之国,更少见不被羞辱的亡国之君。朕绝不会让自己落入敌手。
艺凡:呵呵,倒是个爷们!
易中天:自以为得计的南宋却没有占到一毛钱便宜,反倒不得不面对蒙古人的虎狼之师。宋蒙之间的战争迅速展开,而且一打就是四十五年。
艺凡:不能不钦佩南宋的坚忍不拔。要知道,蒙古军团在中亚灭亡花剌子模,在东欧灭亡基辅公国,在中东灭亡阿拉伯帝国可都没花那么多时间。
易中天:然而南宋还是亡了。亡国的原因很多。比方说,军人受到歧视,文臣又内讧不止,皇帝还自作聪明。
艺凡:实际上,金哀宗来求援时,南宋是应该帮他一把的。有一个金在宋蒙之间做缓冲,就算要亡也没那么快吧?说不定蒙古人就到欧洲安居乐业去了。
易中天:南宋的统治集团却没有全球视野,甚至未必很清楚蒙古军团的战线拉得有多长,又固守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还错误地理解了远交近攻。蒙古人就幸运得多。南宋开庆元年(1259)七月,蒙古第三任可汗蒙哥在重庆钓鱼城遭遇顽强抵抗而阵亡。次年三月二十四日,他的弟弟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即可汗位。尽管此人汗位的合法性一直遭到质疑,但不可否认,忽必烈不但是军事家,更是政治家。当年四月初一,也就是他即位的七天之后,忽必烈就建立了中书省。五月十九日,又确定该年的年号为中统。这些可都是蒙古没有的。至于他在十一年以后取《周易》之“乾元”意义改国号为大元,就更是向中华文化学习,将蒙古的政权从里到外都开始汉化了。
艺凡:这样看,忽必烈更像中华皇帝而非蒙古可汗。
易中天:天无二日,人无二君,宋的命运在此刻已被决定。大元至元十一年六月,忽必烈下令伐宋。担任前线总指挥的是丞相伯颜。这是个儒雅的人,忽必烈的指令则是不要滥杀无辜。世祖对伯颜说:当年宋太祖的大将曹彬平定江南,靠的是不嗜杀,朕希望你向他学习。伯颜似乎也做到了,至少最后一幕是这样。
艺凡:怎么样的?
易中天:面不紧不慢地接待络绎不绝的南宋使节,同时温文尔雅又毫不动摇地打消他们请求退兵的痴心妄想。
给钱?对不起,不行!
称侄?对不起,不行!
称孙?对不起,不行!
称臣?对不起,还是不行!
伯颜甚至这样对来使说:赵宋江山原本就是从孤儿寡母那里得来的,现在丢失在孤儿寡母手里,岂非天意?
艺凡:这就明确地宣示了忽必烈的旨意:此行的目的不是掠夺也不是泄愤,而是要接管政权。不管远在他乡的蒙古贵族和同胞们怎么想,我忽必烈就是要做中华皇帝!当然,蒙古帝国的可汗之位,也不出让。
易中天:对此,忽必烈信心满满,伯颜也稳坐钓台。毕竟,拿下临安已如囊中探物。南宋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却只有投降,并被蒙古军带回了元上都。传国玉玺、礼器乐器和图书资料也被带走,南宋在实质上已经灭亡,时间是德祐二年(1276)三月。伯颜也回朝了。但除了随身行李,什么都没带。实际上他在建康时,就曾经赋诗明志:担头不带江南物,只插梅花一两枝。现在,他践行了自己的诺言。[52]
艺凡:这可真是不带走一片云彩。
易中天:留下的是诸多谜团:南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王朝?如果很差,为什么会延续一个半世纪之久?如果很强,又为什么会土崩瓦解,坍塌得就像被恐怖分子袭击的世贸大楼?对此,学术界众说纷纭。我们的办法,则是走进去仔细看看。只不过,故事只能倒过来,从南宋之亡说起。且听下回分解,流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