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风流南宋》 第二章:繁华港湾之流亡政府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南宋流亡政府。
易中天:对,至元十三年(1276)五月初一,南宋流亡政府在福州成立,改元景炎。皇帝赵昰八岁,后来庙号端宗。政府成员则有文天祥和陆秀夫,还有张世杰和陈宜中。这不是团结的政府,因此也不是胜利的政府。
艺凡:那问题出在哪呢?
易中天:问题首先出在陈宜中。陈宜中其实是应该对南宋之亡负政治责任的。
艺凡:为啥呢?
易中天:伯颜所部紧逼临安之际,中央工作由右丞相陈宜中主持。当时,文天祥提出与张世杰合兵抗战,被拒绝。后来形势进一步恶化,张世杰又提出请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避难海上,自己和文天祥背城一战,也被陈宜中拒绝。
艺凡:为啥拒绝呢?
易中天:他想和蒙和谈。
艺凡:不可能和你和谈。
易中天:最后陈宜中相处的办法是迁都。太皇太后却死活不肯同意。陈宜中无奈,趴在地上痛哭流涕苦苦相劝,老太太这才勉为其难地收拾行李。然而等到天黑,也不见护驾的将士进宫。原来,陈宜中定的出发时间是第二天,却慌里慌张地忘了奏明。太皇太后认为自己上当受骗,气得把首饰扔了一地,关闭宫门再不见人。陈宜中也不管不顾,逃之夭夭。
艺凡:那怎么又回来的?
易中天:张世杰硬拉来的。当时陈宜中母亲去世,张世杰便把棺材抬到了船上,陈宜中这才跟着到了福建。然而到了福州,此人又开始内讧,依然故我地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文天祥就是被他气走的,陆秀夫也被排挤。幸亏张世杰主持公道,陆秀夫才重返小朝廷。
艺凡:希望,就寄托在张世杰身上了。
易中天:张世杰是和陆秀夫一起,被元人写进《宋史》之《忠义传》的,然而这位南宋忠臣却是蒙古叛将。由于触犯军法而逃到南宋,又因屡建战功而步步高升。蒙古军南下时,杭州政府向各地求援,第一个赶来的就是张世杰。再加上陈宜中和陆秀夫手下无兵,能够支撑福州小朝廷的也就只有这位将军。可惜,他却在泉州碰了钉子。
艺凡:什么样的钉子?
易中天:他们去泉州去联合蒲寿庚。蒲寿庚是客居泉州的阿拉伯商人。事实上此刻的蒲寿庚早已反客为主。他是泉州港最大的海外贸易商,同时又是外贸局长和海关关长,可以说掌握了这座港口城市的经济命脉。所以,他最后被任命为福建广东招抚使,名义上拥有这两个地区的军政和民政大权。
艺凡:去泉州找他,并非没有道理。
易中天:不久就和蒲寿庚闹掰了,还抢了蒲寿庚的船,据说有四百余艘。
艺凡:那蒲寿庚能干嘛?
易中天:愤怒的蒲寿庚立即跟南宋小朝廷翻脸,大肆屠杀在泉州的赵氏宗室、士大夫和地方军。十二月初八,蒲寿庚与知府田真子一起向元军投降,将泉州献给了蒙古人。尽管张世杰在次年七月又杀了个回马枪,但根本无济于事。
艺凡:南宋小朝廷也只好继续南下。
易中天:后面的故事悲壮而惨烈。他们的船队先是到了广州珠江口的秀山,又转移到珠江口外大小横琴岛,再逃亡到广东省雷州湾外。这时,吓出病来的端宗赵昰命丧黄泉,一贯见风使舵的陈宜中则早就逃往越南占城,从此失去联系。小皇帝一死,官员们便准备如鸟兽散。这时,陆秀夫成为了主心骨和顶梁柱。他说:度宗不是还有个儿子吗?只要天不灭宋,我们尚有可为啊!大家这才拥立恭帝和端宗七岁的弟弟赵昺(读如丙)为帝,改元祥兴。
艺凡:然而这时的南宋已经只剩下一个概念,既不吉祥也没有复兴的可能。
易中天:走投无路的流亡政府只好在位于广东省新会县的崖山坚持抗战,结果则众所周知:崖山被攻破,陆秀夫背起小皇帝赵昺跳入海中以身殉国,张世杰也在寻访复国机会的途中葬身鱼腹,大宋彻底灭亡。随之消失的是中华文明的优越性,民间甚至有“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说法。这个说法当然可以商榷,但唐宋两代的鼎盛辉煌不复存在,恐怕是不争的事实。蒙元百年,汉文化惨遭破坏;明清两代,帝国又紧闭大门。曾经让世界各民族仰慕的中华文明,从此不再具有世界性。
艺凡:泉州恐怕是张世杰们的麦城,也是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事实上,以蒙古人之不善水战,蒲寿庚之富可敌国,张世杰若能与之精诚团结共同抗元,说不定历史就会改写。
易中天:但这并不等于我们不必反思。事实上,张世杰与蒲寿庚在泉州的反目为仇,包括他们的试图联合,以及这一过程中的种种费解,都既有表面的原因,也有深刻的背景。弄清楚这些原因和背景,才能理解南宋,理解中华文明此后的发展和走向。而打开历史迷宫大门的钥匙,就在泉州。
艺凡:那就走进泉州看看。
易中天:且听下回分解,泉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