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与企业家谈论天道酬“创”,而非天道酬“勤”。
从企业视角来看,做品牌这件事儿,更是如此。
国人以勤劳苦干著称,但却没见到更多国货品牌在全球一举成名,这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变身全球的制造加工基地倒是不争的事实;但买起洋品牌来说,倒是趋之若鹜,即使是掏不起腰包心里也会暗暗想着。但好好扒拉算盘珠子,怎么都划不来。
企业不转型没出路,老百姓也富不起来,中国的资源也消耗神速。从消费端来看,有两种倾向:
一、若是图便宜,人们大多会去各种折扣APP、直播平台,商品质量不见得有多好,反正能用就行。商家、工厂赚的也是辛苦钱,真正挣大头的是各平台、主播、中间贩子……等,但这其中所耗水电、原材料、空气、土壤等一切资源远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虽然买到的东西便宜,但质量参差不齐难辨好赖,往往也不一定经久耐用。这样算盘一打,费了老本,倒不如买少一点, 买精品、耐用品,而不是一味的追逐价格的实惠。
二、若是对自己或别人稍好一点,人们就会选择:可口可乐、帮宝适、海飞丝、德芙、iPhone、苹果电脑、Starbucks、优衣库、LV、Chanel、特斯拉、奔驰、丰田、希尔顿、丽兹卡尔顿、万豪......这样的洋品牌,甚至中国人的菜篮子,米面油这三样的老大都是洋品牌「金龙鱼」。
话说回来,转到企业视角解读:
这些海外品牌用着中国本土的制造、人工与各种自然资源;依托于比咱们早上百年发展起来的全球化组织管理技术、品牌塑造、委托制造等方式,在世界横行。很多方式都是他们先辈独“创”的,并且将技术和方法传承下来,尤其近200年无论是行业细分、科技巨变、网络发展、万物互联与智能化趋势。想前人所不敢想才会有世间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国制造”如果能转型为“中国品牌”,我们就不用再挣着可怜巴巴”制造的钱”,去买不菲的“海外品牌”。
说到底,买的起洋品牌的都是少数人,一般老百姓还是贫穷的。克强总理在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也就1000元。说到底,还是中国企业不会干“品牌”,基层的家庭收入才如此微薄。
“中国制造”要转型为“中国品牌”我们要学的不是皮相,而是内里的底层代码——“创”这一个字。所以说,天道酬“创”。
可“创”如何做?
大家都说难,仔细剖析有三难:
第一难:潜意识的习气
如何逃离模仿前人求安全的魔咒,毕竟国人的学习和升学方式,一直都是吸收前人知识和答案为基石;
第二难:对抗时代浮躁
如何专神一念,潜心研发,以“创”的方式超越前人;
第三难:不惧否定勇气
全新的东西没有现成的受众、流量、市场,往往要冒着被否定和诟病的风险。
第一、第三难是一种心理上的时时警醒,看破之后倒成不了拦路虎;第二难,看似难,实际简单的道路:是专注一念,则如有神助。
介绍一部40年前国宝级古装电影《笔中情》给到创业者,一场极具美感的佳人才子电影,曼妙古风,却蕴藏着深刻的“创”字诀。期望大家能在里面悟出“创”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