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孩子的“拖延”家长们都不莫生吧!特别是在做家庭作业的时候,每个陪孩子写作业的父母背后都有一把“辛酸泪”。
家长在面对孩子写作业拖拉的问题上,很容易丧失冷静,因为孩子现在还只是写作业拖拉,但如果养成了拖延的习惯,以后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习惯将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所以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事习惯是很重要的。
可孩子为什么总是喜欢拖延呢? ——拖延其实是焦虑的表现!
很多人都认为孩子之所以做事拖延,大多数是他太懒惰,自控能力太差,时间规划太差导致做事没有条理。因此要克服拖延症的关键,应该是要做好时间管理。但有的家长会发现,即使帮助孩子做好时间规划,每个时间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都写的明明白白,孩子依旧会做事拖拉。
拖延症产生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人会对开始或完成任何任务或决定感到焦虑,而将拖延作为应付焦虑的一种机制。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我们仅仅是因为心情不好而拖延吗?像孩子之所以写作业拖拉,也仅仅是因为没心情写?简而言之,是的。心理学教授Tim Pychyl博士也提到:“拖延是一种情绪调节问题,而非时间管理问题。”拖延不是性格缺陷比如懒惰,也不是说时间管理能力太差,它更重要的是因为要完成某些任务的挑战性,以及产生的消极情绪:无聊、焦虑、不安、沮丧,甚至自我怀疑。有可能任务本身就让人厌恶,比如说孩子很讨厌英语,现在却被要求背许多英文单词,会本能地有抵抗情绪。
拖延症也有可能和更深层次的感受有关,比如自我怀疑。
可能孩子不去背诵的原因,是在想英语这么难,我要背不下来怎么办?事实上有研究证明,很多人在拖延之后往往都会自我责备,这种想法叫做“拖延认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多都是优先考虑当下的感受。就像孩子写作业拖沓的时候,他也知道事后会被爸爸妈妈训斥。如果拖延可以让自己的心理好受一些,即使我们知道日后可能会后悔,我们还是会拖延。所以要解决拖延的问题,最重要的不是完全避免面对新的挑战时产生消极情绪。而是找到一个既能减轻开始任务时的挑战感,又不会在未来产生懊恼情绪,形成二次伤害的方式。
最近我就一直在小朋友身上做“试验”,发现结果确实是这样的。比如昨天晚上背诵《孟子》的时候,他有点不想背,就找各种借口一直拖着不去背诵,直到快十点钟了还在磨磨蹭蹭,后来我们就开始聊这个问题,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自我怀疑”——因为前些天嗓子不舒服的原因,这几条内容当时就没有按要求诵读够遍数,现在背诵起来应该会有点难度,他就觉得每晚一条背诵不下来。他越这么想心理越没底,就越不想去背诵。一翻“思想工作”过后,让他挑选了其中自认为最难背诵下来的篇章进行背诵,看看到底能不能背诵下来,结果差不多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背诵下来了,此时小朋友发自内心的笑了。看来只要不焦虑了,没有抵触情绪了,这种不必要的拖延就可以得到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