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的过程中,有时候不经意间举起相机,回头再看照片,却像读了一个长长的故事。
2016年6月摄于某农家乐。
拍摄地点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是个农家乐。
那天,我拿着相机在农家乐四周走了一圈,却一无所获。
正觉得无趣,朋友说带我去一个有意思的地方,“你一定会喜欢的”,他卖关子道。
他带我上了二楼,推开一扇门,里面竟然是一个火房,地上烧着一大堆炭火,四周围着好多烧得漆黑的竹筒。朋友介绍说那是店里的招牌菜——竹筒饭。
我果然喜欢得不得了。那火堆让我想起了儿时的火塘,我们在里面烤红薯,上面熏腊肉,奶奶在旁边纺棉花,依依呀呀地说着好多古老的故事。
我正拍得起劲,几个竹筒因火势太大燃了起来。然后故事的主人公在朋友的呼唤下隆重登场。
她手脚麻利地戴上手套,又顺手抄起一根竹棍把着火的竹筒拨出来,迅速盖上两个麻布袋子。等火灭了后,又小心地放回火堆旁,顺便拨弄了一下火堆,把火势调整均匀。
一番折腾后,她的额头上都是晶亮的汗珠,朋友夸她好身手,她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赶紧拍下了这一幕。
回头再看照片,仿佛她几十年的人生,都在这笑容里,煞是醉人。
2016年6月1日摄于新邵县白水洞
那是在采访总行十大杰出青年赵颖行长的途中,白水洞是新邵支行的扶贫项目,村支书和村民是早就约好了的,我们带着省报的记者一同前往。当时这个小女孩在整理路边的摊位,我被她的大眼睛吸引,就凑上前去拍了几张,因为拍得匆忙又是新手,糊了好几张,只有这一张是清楚的。
后来这张照片在“光的研习”8WO班36人的摄影展中获得二等奖,又在200多人的大群里获得人像课梁泓老师的肯定,入围三甲。
然而我几乎不敢再直视孩子的眼睛。
朱泓默老师说:这不是一个孩子应该有的眼神。
那天是“六一”,孩子没有上学,并且在为生计奔波。
她的眼里,有不甘,有倔强,有挣扎……
她的目光如炬,像一根针深深刺入我的心中。
我总觉得与她的缘分不止于此,也希望能在茫茫人海中早日找到她。
丁酉年正月初六摄于长沙靖港古镇秤店
正月里,靖港古镇人来人往、喜气洋洋。
只有这间秤店是个另类。门可罗雀不说,店里几乎空无一物,除了闲坐聊天的两位老人,以及他们头顶悬挂的几杆小秤。
我心里一动,趁着面向我坐着的老人刚发现我还来不及调整姿势的时候赶紧卡了一张。
看照片时,又是无限感慨。
两位老人都是穿着崭新的衣服,说明有家有口;戴眼镜的老人身上还沾着一些木屑,看来上午有一番劳作。正是午后时分,想必刚刚饭罢,于是坐着闲聊。看嘴型,却是两人都同时在说,难道是自说自话?戴眼镜的老人眼神已有所察觉到我的打扰,左手的姿势却未曾调整的,却不知说什么如此紧张?侧坐的老者还没有意识到我的存在,一脸的旁若无人,又仿佛有几分不屑?
无论如何,总之是两位枯坐清聊的老者,互相陪伴着打发寂寥的时光。
头顶的秤是崭新的。
他们,已经老了。
2016年11月摄于大理喜洲古镇。
当时我在街对面走,看到照片中的女子从店里大步走出来,一屁股坐在门口的凳上,抱起黄狗就开始给它梳毛。看似大喇的女子,梳毛的动作却格外温柔,看黄狗的表情就非常享受。
整理照片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无意中记录下了女子的全部生活。那精致的中英文结合的红灯笼、那生长在废旧铁皮箱中盛开的花朵,那用心书写在原木板上简单直接的招牌,还有混杂东西南北中各种口味的菜单,无一不在默默述说店主人的经历、品味、心思和喜好。
我的目光在照片上反复辗转流连。
曾经,我也有一只黄狗,我也天天这样亲昵地抱着它。什么时候开始,我抱完了狗会洗手,严格禁止糖宝进入卧室,为了备孕带它去抽血打弓形虫疫苗?
我一再琢磨着照片中衣着普通的女子,回味着她对黄狗发乎天然率性真挚的喜爱,想象着她曾经的故事,大理明丽的阳光下,黑洞洞的门里,是她的人生,却也是我永远无法企及的梦。
图文皆为原创,谢绝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