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流年静好,波澜不惊,往昔的岁月没有什么故事可讲,我越发期待能成为有故事的人。
正如北野武的那句,虽然辛苦,我依然会选择滚烫的人生。
写这些稚嫩的文字,多年后必然尽付笑谈中,却还是固执地想要留下这笑料可供凭吊。
书中的人世沧桑,岂是一句震撼可以概括的,但不谙世事的我,没有感同身受的资本,那也只能留下这一句空空的感叹,让岁月的流沙慢慢填充能引发共鸣的内容。
读书,或许能从只言片语中窥见自己往昔的碎片,心满意足地点点头。抑或窥见自己对未来的幻想,意淫成伟大的模样。剩下的,便是他人沧桑的生活,但求了解些许哲理、探寻生活的本质。
生命的意义到底在何处,就算记录了每天抽过的烟,吃过的饭,走过的千万条路,就真的能证明自己存活吗?现在的我无法回答。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没有生活的仪式感,那三年中千百个日夜,乏味地用一天时光就足以囊括。而过去的十八年,也许从记事起,就重复着同样的轮回,心魔当道,起伏明灭,无法挣脱。
阅读自己的生活,阅读其中无尽的烦冗,阅读沉陷其中的绝望,已经荒谬的自欺欺人的安慰,阅读徒劳无功的挣扎,你能清楚地聆听心魔的每一声喘息,却无能为力。
写着写着,总是被匮乏感笼罩,实在不愿如法炮制从前的文字表达同质的观点。既然没有能力抒情滥觞,更无法将细微的感触表达得楚楚动人,那么只能从阅读开始,一点点堆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