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红“羊毛月”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嘲讽“00后找不到工作”,引发了关于优绩主义的讨论。所谓优绩主义,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具备足够才能,努力学习工作,就能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获得世俗标准中的某些荣誉、某些成绩,那么他便是不够努力,自然也称不上成功。“优绩主义”虽然促进人们上进,提升自身能力,鼓励人民不懈奋斗,但也打压了个人价值,我们要正确看待“优绩主义”,追求成绩的同时,也要肯定努力本身的价值。
优绩主义将成功的定义为高学历、高收入、好工作等,诚然,追求这些并没有问题,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容易被“优绩主义”的逻辑影响心态,导致过度压榨自己,比如,长时间的加班,甚至任务“996、007”都是合理的,这样才能变得更优秀,才能在工作上取得好成绩,而一旦努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有些人可能就会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从而放弃努力,变得随大流,也是人们说的躺平。这两种极端的心态都是过于追捧“优绩主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领域都在奉行着“优绩主义”,比如,在学校,很多老师把成绩作为评比学生的唯一标准,成绩好的学生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成绩不好的学生,即使身上有别的闪光点,老师也当做看不见,这对学生的身心塑造是十分不利的。在生活中,工资高的人嘲讽工资低的人是常有的事,一些“所谓”的精英,嘲讽“小镇做题家”,认为他们是拿着死工资,看不上为人民服务的人。原本名校毕业,工作后却不尽如人意的人,也会遭到人们的嘲讽,这些行为不利于文明社会的建设,也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我们要正常看待“优绩主义”,首先要理解工作的意义。人们工作不只是为了赚钱,也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努力会有回报,但不仅仅是体现在职位的晋升上,自身能力的提高,也是努力所给予的回报。实现理想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如果一次努力没有回报就放弃,那人们也不可能走到道路的尽头。我们反对优绩主义,只是在反对唯成功论和因为过度“内卷”而导致的焦虑,不管成绩如何,努力永远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