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拥有800万粉丝的网红“羊毛月”因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嘲讽“00后找不到工作”,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同时引发了关于优绩主义的讨论。
所谓优绩主义,简而言之,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具备足够才能,努力学习工作,就能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获得世俗标准中的某些荣誉、某些成绩,那么他便是不够努力,自然也称不上成功。
然而,近些年来,优绩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人们渐渐发现,优绩主义可能是个话语陷阱。那么,优绩主义在当前有哪些突出表现?我们又该如何走出“优绩主义陷阱”?
优绩主义的核心理念在于,一个人的成功是源于“能力+努力”,倡导“能者多得”,反对“出身决定论”。这有它的积极意义。一个人要想成功,确实需要提升能力、不懈奋斗,社会也需要鼓励这种行为。但是不少人因此忽略了时运、观念等因素对个人成长成才的作用,片面理解成功,言语中总是透露出一股“精英的傲慢”。最近几年,随着“越努力越幸运”“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等话语在网上热传,引起部分网友情绪反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奉行优绩主义的不合理之处。在当今社会,奉行优绩主义导致了以下几种典型误区。
比如,职场领域要么“卷”要么“躺”。优绩主义对“成功”的定义无外乎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在这套残酷逻辑的“指引”下,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现象,要么拼命“内卷”,要么干脆“躺平”。一些职场精英对升职加薪孜孜以求,心甘情愿“榨干”自己,“比别人优秀,还比别人更努力”,甚至认为长时间加班是成功所必需的。而当“疯狂”努力过后,如果付出没有得到即时的、符合预期的回报,有人就可能急功近利、自暴自弃,出现“卷不赢就躺”等不良心理。
比如,教育领域奉行“成绩至上”。优绩主义在教育领域的突出体现是把分数当作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其实,即便分数对于学生的升学、就业有着关键影响,但也不该仅从这个单一维度去评价学生,要知道每个学生除了分数以外,还有很多闪光点。特别是上了大学以后,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理想追求,有人专心钻研学术,有人热心公益活动,还有人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尝试创业,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都值得被肯定,此时学校和社会的评价体系尤需开放多元。
再如,社交领域嘲讽“不如自己的人”。在一些自认为是“精英”的人看来,自己已有的社会成就完全是凭借个人的本事,因而觉得有资格、有话语权去规训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比如,嘲讽普通劳动者“不好好读书,活该拿着微薄的薪水艰难度日”,去年9月,某知名主播在直播带货时,有网友评论商品的价格偏高,遭到该主播指责“有的时候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引起广大网友的强烈不满;或是嘲讽名校毕业生“高开低走”,20年前“北大毕业卖猪肉”被群嘲,如今“北大的博士、武大的硕士,找不着工作在抖音上说段子”等言论同样充满轻视。类似这样“精英贬低大众”的傲慢,人为制造群体对立,加剧社会撕裂。
工作的意义需要重新被“定义”。长久以来,当人们探讨一份工作是否具有价值时,总会习惯性考虑工作是否体面、赚钱多不多。“北大硕士辞职送外卖”的新闻曾一度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友觉得挺好,“拥有‘下班’自由”,也有网友认为“也许人家每天过得比我开心多了”,这也告诉我们,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每一份工作都值得被尊重。现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就业形态的日益多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认识到,工作的目的不是只有升职加薪,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感到自己“被需要”。许多人没有挤破头去赚取高薪,原因不是一些优绩主义信奉者所说的“不努力”“没能力”,而是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不该仅仅为了“回报”而努力。优绩主义饱受诟病的一点便是大力宣扬“努力便成功”,而现实却常常事与愿违。优绩主义在鼓励人们努力的同时,却也将部分人推向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为了“回报”而努力,当看不到“回报”时,就有可能心灰意冷,陷入迷茫。有人说,“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一定会成功,但每一次努力,都是幸运的伏笔”。在《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捕鱼生涯充满挫折,84天一无所获却依然勇敢地踏上了第85天的征程,最终捕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每个人都需要知道,通往理想的路充满曲折,有可能经历失败;对社会来说,不管每个人最后取得的成绩如何,这种努力的精神,都是值得被肯定和尊崇的。
归根结底,当我们反对优绩主义时,实际上反对的是单一的“成功观”和它所导致的高度“内卷”下的焦虑和倦怠,以及四处弥漫着的对“平凡”人生的畏惧或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