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月6日晚20点左右,湖南湘潭某小区,一位年仅31岁的妈妈,在自己生日前一周,抱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从13楼一跃而下,最终,三人均告不治身亡。
近几日以来,在我的妈妈群里,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就是“产后抑郁症”。
五类问题
1,王老师,我觉得自己正处在产后抑郁症的阶段,我该怎么办?
2,一旦得了产后抑郁症是不是就跟抑郁症一样可怕到会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3,有的妈妈直接坦诚自己得过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到底会不会好,会不会有后遗症?
4,我还在孕中,是不是每个妈妈生产后都会得产后抑郁呢?
5,王老师,我生完孩子一直睡不着觉,宝宝一有点风吹草动我就醒,心情也极度低落,常常会莫名 其妙暴躁,对家人发脾气,我是不是得了产后抑郁症?
一则涉及生命的负面新闻总是能引起人们对于自身相似处的关注,听起来妈妈们的问题中都透出一个共性:“焦虑”。从新闻中这位女子留下的遗书来看她的绝决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家暴与无人理解是逼她走向绝望的最后的稻草:丈夫对于生活琐碎的要求到了“强迫”的程度,再加上事业的不顺,对婚姻的不忠;女方疲于奔忙于家务与养育之间,对自己失业的介怀;夫妻几乎没有情感的联结;公婆的介入等。
其实,在我的妈妈群里真正被确诊患产后抑郁症的比例很小,而从我所接触的真实个案中愈后都相当不错。切不可因为社会的一例负面事件将自身的情况无限靠近。
典型的产后抑郁症是产后6周内发生,可持续整个产褥期,有的甚至持续至幼儿上学前。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在15%~30%。产后抑郁症通常在6周内发病,可在3~6个月自行恢复,如果程度严重的也可持续1~2年,再次妊娠则有20%~30%的复发率。
从临床诊断上,产后抑郁症的诊断至今无统一的判断标准,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美国精神病学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1994年)中制定的:具备下列症状的5条或5条以上,必须具有1或2条,且持续2周以上,患者自感痛苦或患者的社会功能已经受到严重影响。症状包括:
1.情绪抑郁。
2.对全部或者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
3.体重显著下降或者增加。
4.失眠或者睡眠过度。
5.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
6.疲劳或乏力。
7.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
8.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
9.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想法。
对大多数的妈妈而言,就她们产后抑郁的表现来看焦虑的部分多过于抑郁,且大部分在社会功能的受损程度上非常不明显,不需要把这种正常的迎接新生命带来的惶恐欣喜与焦虑硬是导向“产后抑郁症”这个诊断上来。
繁衍后代是每个女人的天然使命,本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那么为何还是会有那么多女性在生产后会产后抑郁呢,除生理因素外,我认为造成这种产后焦虑是多方面的 :
1,人格气质类型偏忧郁型;
2,曾经的一胎政策会造成养育一胎的谨小慎微;
3,自身人格不成熟导致的不适应新的社会角色;
4,自我实现的设限(有的女性以工作为重,认为孩子会拖累自己的个人发展);
5,家庭其他重要成员的压力(公婆,丈夫与自己的意见分歧);
6,其他生活事件(近期发生重大丧失,比如父母突然过世);
7,家庭暴力;
8,遗传因素。
等等
如何防止产妇患“产后抑郁症”?
1,产妇应保持接触社会,如果不能出门,可以通过电话或网络保持与闺蜜或外界的沟通交流;
2,产前多做养育孩子的知识储备,做好产后的育儿计划及身材恢复计划,胸有成竹地应对新生命的降临;
3,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妈妈们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同时爸爸们也需要积极投入到孩子的具体工作中来,为产妇分担。
4,如果第三代的养育观念与你有分歧,尽量自己带,少让第三代参与,如因条件限制必须住在一起,出现矛盾分歧开家庭会议讨论,夫妻观点尽量一致以说服老人。
5,天生人格气质类型偏忧郁的妈妈不用过分担忧产后抑郁的症状,区分清楚产后抑郁与抑郁症的区别。尽量不杞人忧天,把结果往好里想。
6,乳腺堵塞的产妇要用吸奶器辅助疏通,多休息睡眠,生理上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是重中之重。
7,充分休息,保持身体健康。
8,新爸爸也应学习相关母婴知识,在养育的具体操作上尽自己的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