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心得】语文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祁门县实验学校  吴玉艳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上周我们听了五年级组两位优秀语文老师的公开课,是两节极具启发性的课,感触颇深。上一次方若兰老师从《温度和角度》对六年级组的两节整本书阅读课进行了点评,今天我结合两位老师的课将从《深度和广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两位老师上的是两节完全不一样的课型,一个类似于大单元课文教学,一个是习作,但两位所选的教学内容都是第四单元,正巧凑成一个完整的大单元教学。细品下来发现两节课呈现的亮点挺多的。

一、紧扣单元主题,发挥育人功能。

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以及《小岛》,四篇课文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表现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汪靖老师本课的课题叫“千秋家国梦”以及他的教学内容呈现很多资料有:文天祥事迹,圆明园资料,鸦片战争和南京大屠杀资料等都紧扣本单元“爱国情怀”这一主题。

如果说汪靖课堂表现的是一种家国情怀的“大爱”,那王琳琳老师的习作教学课堂《二十年后回家乡》,通过搜集大量祁门新旧照片资料,学生在此基础上畅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她所表现出来的则是一种对家乡祁门的热爱,一种落实到身边的“小爱”!可见两位老师围绕单元主题对教学内容都做了一定的深度挖掘。

二、凸显语文要素,注重资料整合。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学过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两位老师在课堂上都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汪靖老师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还有文字,视频资料,种类繁多,有老师搜集的,有的是学生搜集的。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四个任务群(任务一:诗文对比,感悟情感。任务二:出示证据,审判群匪。任务三:化身小记者,采访爱国人士。任务四:为“最可爱的人”代言发声。),将这些资料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感受中国历史的厚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而王琳琳老师的习作课堂大部分资料是老师搜集的,主要是图片为主,虽然形式较为单一,但老师巧妙地将这些资料进行了一个课内与课外的整合,把课堂内的祁门变化与祁门红茶进行整合,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两位老师对于资料的“广度”选择各不相同,但并不影响各自课堂效果的呈现,所以,在资料的选择上要根据什么课用什么资料,只要处理好可多可少!

三、创设学习情境,注重方式变革。

语文教学讲究“真情境,真学习”。两位老师都创设了学习情境,如:汪靖老师在任务二中创设了让学生交流手中的资料,整理手中的可用证据,上台出示证据,对火烧圆明园的“群匪”进行审判,还有化身小记者,采访爱国人士,以及为“最可爱的人”代言发声,都是真实情境,真实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了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引导着学生去积累,思考,实践。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我想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不仅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广度”空间,也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能力”。

四、课如其人,体现教师个性。

我们通常说“字如其人”,其实当老师的我们时间久了,还会发现“课如其人”。汪靖老师平时喜欢阅读,有很多知识储备,所以在他的课堂上既让你觉得这是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又或者觉得还像生动的历史课甚至是政治课。教师的知识面非常广,当老师我们又总想把这些都教给我们的学生。而王琳琳老师,就像初中语文老师,静静的课堂,老师静静的引导,学生静静的思考。老师很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方法的渗透。可以说两位老师各有千秋。

最后,给一点建议:

1.本单元主要是教会孩子们怎样利用好资料。我们一般在什么时候需要利用资料?理解有困惑需要解决处,课文简略需要扩充出,情感体验需要加深处。汪靖老师运用的资料很丰富,也讲究时机,但老师介绍太多,很多资料孩子们没来得及消化。

2.语文课不管什么类型的课,都得语文味,两节课语文味缺少了点,比如:虽然是查找来的资料,但体现在重点字面上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好朗读,把它上出语文味来。

以上是个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不足之处,烦请各位批评指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