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五下第11课《军神》节选自毕必成1984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的小说《青年刘伯承的故事》。本单元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人文主题,本单元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文中人物的拳拳爱国心,还需要坚定地在教学中落实阅读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这节课是《军神》的第一课时,皇甫老师借助学习任务单通过“病人——军人——军神”的情节线索,帮助学生把握并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皇甫老师使用了可视化的主要内容情节图、刘伯承形象分析图以及刘伯承内心变化图,引导学生体会了刘伯承如钢板的军神形象。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皇甫老师在学生独学完,体会刘伯承的人物内心后,在课堂上直接按照选择的内容组建学习小组,再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互学、共学。这样的形式我还是第一次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快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也在课堂上真实发生了。只是,我也在质疑,这个分组过于迅速,是不是之前就已经分好,还是经过了后期剪辑。
最后,皇甫老师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全文884字,描写刘伯承的文字仅仅只有224字,学生产生质疑,为下文教学侧面描写做了铺垫。
这篇课文是红色体裁的文章,感觉这节课过于偏重语文要素,学生对于当时情境体会不深。我刚看了教材的课后习题题一: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我感觉这节课,“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这个教学点没有设计一个恰当的教学环节,学生没有朗读不到位。
《军神》是小说。说实话,在教类似的课文时,如果没有事先知道文本的体裁,无法带着文体意识审视课文,就很容易先入为主地教,信以为真地讲,把夸张当作写实,把理想当作现实。这样的教学,既令教师误入歧途,又让课堂误人子弟。可见,教师的这一桶水,打得再满,也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