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理论,被炒的沸沸扬扬。无数人的推崇,也使我误以为只要练习1万小时,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成为某行业的专业人士。
并没有深入思考,仅靠一万小时就就行了嘛?
单纯的没有脑子的练习最后只是做某事很熟练。
没有刻意练习的加持,并不会取得质的变化。
这周在工作中,我尝试了做完一件事,刻意留几分钟回想一下。
竟发现了可以提升工作的2点:
第一:扫描件命名。
需要香港同事盖章,传过去的文件我就简单的改了下。等回传回来发现名字又变了,包括“部门➕客户编码➕这次事件英语简称➕年月日”。
仅看文件名就可以一目了然时间内容。虽然更改下比较麻烦,但往往是这些细节反应了一个人做事认真程度。
第二:日本方发给我的邮件都把事情说得很详细,我回复过去都很简单。
其实我也想写复杂,但每次写都觉得日语不够用,所以就简单把问题写下。当然不影响工作。但内心隐隐觉得这样其实不是很尊重对方。
所以从现在起我要朝着更加标准的商务日语方向去刻意练习!
走出舒适圈
书中指出:刻意练习一定要走出舒适圈。反思自己上了2次插画课,依然原地踏步。
除了没有确定具体的目标,更主要没有花时间去刻意练习,身体内的小懒人一直拖着我。
结局就是:眼睁睁的羡慕同班同学不断的接商稿,约稿多到需要介绍到群里,因为他们实在忙不过来。
一心想接商稿的我,苦于没有作品集去敲门。原来的一切的根源都是我没有正视刻意练习。
给大脑建立“甜蜜点”
设立目标,并且挑战,这时的改变是最为迅速的。
3月开始我要减肥,为期42天。
正好插画老师也发起了30天打卡活动,每天一个小主题,凑齐9宫格发圈。
减肥对于我来说已经期盼很久,没什么挑战。但插画课的老师活动,跃跃欲试,可好担心自己完不成。
Action conquer fear,想到我的一条人生信条,决定参加老师的30天打卡活动,截止日期到4/30。
为了促使自己完成30天打卡项目,我决定给自己的“甜蜜点”是奖励一个包包。
心理表征
关于刻意练习的另一指标----心理表征。
杰出人物和普通人区分开来的心里表征是年复一年的练习,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以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
什么促进心理表征呢?
磨练技能可以促进心理表征的提高。心里表征的拓展和优化,能够更出色地做好以前未做的事情。
大师看起来无意识的行为是因为极高的心理表征。
记得插画课老师跟我们说:模仿喜欢的插画师,学习他们的配色,他们的构图。把一位喜欢的插画师的画从头模仿一遍,大概就可以知道他的创造思路了。
绘画就不会在无头绪的迷茫,这就是心理表征提高带来的快感。
刻意练习针对每一个有梦想的人
刻意练习一定发生在舒适区外,当做一件事你觉得毫不费力,代表需要提好自己的目标。
走出舒适区,还需要保持专注,这些行为都不好受。
初期的不好受,很快会在你逐渐掌握了要领时逐渐消散。
当得心应手时,会非常享受这种感觉。
你会认识到新身份来自你长时间的刻意练习。专心提高自己的技能,那么进一步的练习的感觉更像是一种投资,而不是一种代价。
所以还等待什么呢?确定目标,刻意练习,这是投资自己的一种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