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疫情期间还可以亲身聆听张红娜老师关于“双减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改进”。疫情是紧迫的,一不小心就被感染,双减也是紧迫的,一不留意就戴上加重学习负担的“帽子”。双减一是减学生的作业负担,二是减校外辅导负担。当前是实行双减的第一学期,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双减政策,是我们一线老师最需要解决的疑惑。最近又逢期末,没有各种测试,又怎么办?今天张红娜老师的讲座如同雪中送炭,给了我很多教学的思考和灵感。
最让我惊喜的观点是“学生要有真合作”。学生合作不一定非得4个人或者固定的人数。在我的观点里,课堂上的小组讨论都是依据班主任分配的班级小组进行的,一般都是4个人或者6个人。就像张老师说的“合坐”而不是“合作”。而且设计研讨课的时候,如果没有小组讨论的环节就觉得这一节课少了些精彩,似乎小组讨论已经像板书设计一样成为教案中的一部分。张老师指出,学生要有“真合作”,真合作学习不是形式上的“合坐”,必须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因需要而合作。张老师依次举出4个例子,例题1:《趣话“长度单位”》一课中测量“一丈有多长?”只需要两个人就够了,例题2:《确定位置》一课中“你能确定船的位置吗?”不能前后4人合作,因为学生看作业单的角度不同,但是这个问题又比较难,因此3个人比较合适,例题3:《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你能表示出吗?”学生需要4人合作,两组同桌的两个圆放在一起才能表示出来,例题4:《因数和倍数》一课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奇数学号,一组偶数学号,进行全班合作。由此我突然顿悟到我正在磨课的《掷一掷》中的小组活动也不需要4个人,3个人足够,把“轮流掷骰子,并且记录次数,最后进行涂色”改为“1人掷骰子,1人记录次数,1人涂色”。分工明确,学生更容易理解合作的内容,确定1人掷骰子也不会在合作中因为该换来换去最后搞不清楚该谁掷了等一些小冲突。
最让我有共鸣的观点是“学生要有真表达”。昨天,我还在和办公室教五年级的王老师聊高年级的上课回答问题真让人恼火。学生个个个头都快比考试高了,上复习课简单的问题不举手,我们两个刚好就“爱”提问这些不举手的同学,看你会不会,这样的学生大多都是站起来低着头不吭声,我们分析的是他们这样的学生是不是在和老师对着干,要不为什么非常简单的问题,他们也不回答。当今天张老师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表达分为三个层次“敢表达(胆识)、愿表达(意愿)、会表达(能力)”听到这里我开始在这样的思路中思考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就是不回答老师的问题。我不再把站起来没有回答出来的学生归为一类,我开始细想每个人的特点,她是不是不敢说,怕说错了,怕我说“这么简单的都不会,学习新课的时候干什么去了”。另一个他是不是不想说,他又是为什么不想说,是答案简单不屑于说,还是他在跑神我去提问他,他认为我这是在批评他呢。又或者他就是不会说,不知道答案,又不好意思说“我不会,我没听明白”之类的话。总之,听完张老师的话,我虽然目前还是没有真正弄懂那些站起来的“低头族”是什么原因,但是我的心与他们的心似乎走进一步,我想这为我接下来找原因的已经打开了大门。于此,我又想到一句话,“先与自己和解,再与这个世界和解”,我如果认为学生在和我对着干就是不回答,那我就给自己的的课堂树立了好多假想敌。聆听张老师的话后,我与自己和解了,也不再觉得这是个恼火的问题。
最让我震撼的是吴正宪老师说“我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存空间里”。“生命”多么珍贵一词,当它和课堂中的学生碰撞,这样课堂中的学生将会多么幸福,学生幸福,教师加倍幸福,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最让我感到踏实的就是满满的5页笔记,这笔记看到了不仅是干货,也是干劲儿。听君两小时,胜放两天假。张老师两个小时的娓娓道来,给我带来了满满的斗志,这比休息两天似乎更有劲儿。
除了以上四“最”,我还想到四点。
第一点:张老师说“提到数学恐惧,说明这个老师的失败的”。我想到我的六4班,这个班级应该大部分学生都比较恐惧数学吧,听教过的这个班的老师说从低年级起就是年级最差。突然醒悟一点:我不该拼命的提高他们的成绩,我应该提高他们学习的数学的自信,而不是拿着过去的成绩一味打压。
第二点:张老师说把每节课都上成公开课,精心准备才有精彩展示。是的我举双手认同这一点:这两个“精”是有顺序的,先精心后精彩,备课不走心,上课就不入人心。
第三点:张老师说“好奇的问题课中也能提”。教学中,我经常在课前让学生看到课题有什么问题说一说,课中也提好奇的问题是第一次认识到的一个点:也许我苦思冥想的过渡语,不如问学生,学(看)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吗?
第四点:张老师说“合作学习中,小组发言人由别的小组指定”。这真是一个好点子,这样发言人基本上都是不太会的学生了,他们代表小组发言,其他成员定会费尽心思的教他,这样的交流中优等生发挥自己的价值,不会的同学不仅听懂了也会讲了,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零零散散的写了这么多,其实我们的教学工作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些“零碎活”,课堂中的一些细节搞明白了,这堂课也就活起来了。
反思而后行,站课堂之主阵地,持“厚重”之理念,落“双减”之负担,此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