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我上小学的时候由于家里孩子比较多,父母没有怎么管,也就没怎么爱上学习,也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只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算了事,更别提阅读的事,那时候农村小孩三年级以上,在夏季农忙的时候,我们偶尔会集体去老师家里帮忙收麦子,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村种地基本上全是手工,不像现在全是机械化,秋季的时候我们每个学生的课外活动是拿着镰刀去野外地埂上割一些干草交给学校,备着好在冬季大雪来临之际点火取暖。老师在课堂上给布置的课文背诵作业完不成,就会受到惩罚,让我们用业余时间割5斤干草交给学校,那个年代小孩子从不觉得辛苦,课外的吃苦训练目的是想让孩子们珍惜在校学习时光,培养热爱学习,热爱阅读的习惯。遗憾的是我竟然没把学习和阅读当回事,所以成绩就一塌糊涂。
上了中学,开始离开家吃住在学校,记得教室里学校给同学们定的有期刊读物,比如《中学生阅读》、《中学生数理化》,《读者文摘》等,最让我喜欢的是《中学生阅读》和《辽宁青年》,里面有很多优秀的作文和故事,那时候可能埋下了喜欢阅读的种子,上了高中之后,开始购买课外读物和报纸,《中国青年报》、《新概念作文》、《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么炼成的》、《梁晓声自白》等,虽然喜欢上阅读,但是学科压力比较大,除了教材也没有怎么开始大量阅读,说实话,那时也没有把教材给学好。真正的爱上阅读,是从大学开始的,大学有图书馆,藏书比较多,我那时的求知欲比较旺盛,自己的吞吐量相对比较大一些,看名人传记,看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有关方面的著作,记得每天会在自己的口袋里塞上一个小记事本和一支笔,把好的文章段落和句子给抄下来,有时候写随笔。后来就有了社交软件QQ,QQ空间,新浪博客,新浪微博等在线聊天工具,可以发表简短的文字和文章,有了在线表达和在线阅读。
参加工作后的头几年还时常买点自己喜欢的书读一读,自从创业之后的五六年间几乎没怎么摸过纸质书,接着从2016年到现在,才开始进行大量阅读,纸质书,电子书,在线课程,开始由喜欢的商业管理类别扩展到金融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历史、经济学、法律、科技、社会学等通识教育,开始追求数量上的积累,慢慢形成喜欢心目中的牛人,由知识开始关注作者,重心转移到欣赏的牛人身上,比如王志纲、冯论、俞敏洪、吴军、香帅、许远、李善友、冯唐、李笑来、陈志武、张磊、邱国鹭、古典、樊登、小马宋等,开始购买他们出的每一本书,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开始由泛读到精读,有快读也有慢读,一本好书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反复洞察,然后要把其精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最好的办法是输出,讲给别人,用起来!
学会热爱阅读是当代社会必要掌握的技能,因为知识的迭代速度高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成为终身学习者是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进化升级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