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本书的书评之前,我想先问一个问题:“你,支持死刑么?”
从日本内阁府2019年的一项数据中能够看出,在日本全国18岁以上的3000人为对象的调查中有52%的人做出了回答:同意废除死刑的占9%,不该废除死刑的占80.8%。可见,对于那些穷凶极恶的罪犯,人人得而诛之。“杀人偿命”“因果报应”等道理似乎浅显易懂,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犯了罪,是应该受到处罚。但是,你犯的罪和你受到的惩罚之间是等价的么?比如说,你把别人心爱的玩具弄丢了,你觉得我只要赔偿一个一模一样的玩具然后真心向他道歉就可以了。但是对方却觉得这个心爱的玩具是我最喜欢的外婆送我的,外婆已经去世了,你就算赔了新的玩具给我,它也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了。那么,在这件事之中,就产生了不公平。最后怎样才能达到一种平衡,就只能双方进一步去处理了。
看完了《消失的13级台阶》这本书,就引发了我类似的思考。先说说书中的主人公树原谅。他在案发当天由于驾驶摩托车出了车祸,导致失忆,刚巧丢失了案发那几个小时的记忆,警方仅有的证据又都对他不利,因此一审时他被判处死刑。在日本的刑法里,树原谅可能会有以下几个判决的方向:一是承认杀人,判处绞刑。二是承认杀人,然后在庭审的时候痛哭流涕,答应给受害者家属高额的赔偿,在监狱受监管的时候日夜为死者祈祷,忏悔,就可以被视为有悔改之心,有可能会适当调整刑罚。如果有自首等情况,好一些会判为无期徒刑。三是不承认杀人,等待证据充足之后判自己无罪释放。可以提出上诉重审,但如果五次都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清白的话,继续判处死刑。四是,在承认自己犯罪的情况下申请恩赦,但是国家最后恩赦的人群到底是谁,这个标准并不确定。
如果是你,你怎么选?
树原谅不相信自己会杀人,但又想不起来 案发之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只好一次次上诉重审,背着死刑犯的身份在监狱里每天胆颤心惊。祈祷着每天早上九点到十点之间没有人来他的牢房接他上绞刑架。这样的生活他过了七年。。。
再说说另外两个主人公,三上纯一和南乡正二。
三上纯一为了他的女朋友木下友里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但如果知道了真相的话,他和友里才是最开始的受害者啊!死者佐村恭介强暴了 木下友里,并且一再地发起挑衅,最后三上纯一终于爆发才导致了悲剧。而后呢,三上纯一受到了他该有的法律的制裁,并且在他后来被保释出狱之后,他的一言一行是真的由心而悔改。他体谅受害人家属的暴躁,偏执,疯狂,也真心为自己所作的事情后悔,不安,自责。他努力为自己所作的伤害赎罪。三上的家人也主动承担高额的赔偿而负债累累。但佐村一家真的原谅了么?答案是没有。佐村的父亲就是觉得三上一家做什么都不够,更为讽刺的是,佐村恭介的父亲拿着三上一家辛苦拼凑的赔偿金去密谋了一场更大的陷害,目的只是要让三上纯一去死。他要三上一命抵一命。看到这里,你觉得这些人的所作所为都公平么?没有办法去评价任何一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这个悲剧就应该停止在最开始的地方。
南乡正二,故事里看上去是妥妥的一个“好人”。但我要说的是,他亲手杀死了三个人。出于看守长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他参加过两次执行死刑的任务。在正式行刑时,死刑犯的痛哭流涕,跪地求饶,大喊冤枉让他一度担心自己会不会误杀了这个罪犯。每次给自己洗脑说这些罪犯明知故犯,死有余辜之后才会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对的事情。但第二次参与处决时,依旧动摇,内心不安。这让他几乎要把自己逼成了精分。难怪他最终选择了辞职,难怪他在树原谅的案件上如此的努力,难怪他只想回家,只想和他的妻子一起开一间名叫“South Wind”的面包店。
总之,看完这本书,心里很难平复。所有的悲剧本不应该发生。一旦悲剧发生,牵连的就不止是一个家庭,一代人之间的事。他们像是被辐射了一般,不断地向横向和纵向不停的扩展。所以这个惩罚总有人觉得不公,不如就让悲剧不要发生,多些忍让和包容,和平安定的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