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末的时候,我的朋友圈里安淑芳老师的几条微信中全部都提到了一个词语:断舍离。当时看过微信之后,对这个词一直念念不忘。觉得安老师特别有才,能想出这么经典的词语。之后很久,经常会想起这个词,觉得自己的生活中也应该有需要断舍离的东西。但是,具体怎么断舍离,哪些应该断舍离,并没有认真去思考。
前几天,因为加入了一个写作群的关系,注册了简书APP。其公众号历史消息中有一篇文章叫“藏书阁”,里面推荐了一本书叫《断舍离》。我想安老师的话应该也是出自这里,果断买入手。两天的时间看完这本书,读完觉得心里敞亮敞亮的。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我不是个手机控,有了孩子之后,更是基本上不看手机。也只有在孩子睡觉的时候,偶尔翻翻朋友圈。至今我不玩手机游戏,手机里面下载的App也只有8个:微信,微博,QQ,支付宝,淘宝,大V店,喜马拉雅电台,简书。3个社交,1个支付,1个购物,1个学习,1个电台,1个写作。大V店对我来说是学习的平台,喜马拉雅电台是为了自己读书录音方便。
看完《断舍离》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我仍然可以对我的手机进行“断舍离”。
1、断:删除微博。
微博里朋友很少,都是自己关注的一些媒体,占比比较多的是育儿和饮食。因为我希望以后诺诺的每一餐,我都是主厨人。我希望他永远记得“妈妈的味道”。没有微博,我可以买烹艺书籍照着做,育儿就更不用说了,书柜里面满满的育儿书。于是,果断删除微博。
2、舍:删除不发言的微信群。
删除了四个基本上我不说话的微信群。全部都是朋友介绍加入的,我只看,从不说话发言。其实早已经被那上百条微信信息扰的心烦。
3、离:删除了11个公众号。
我关注的公众号中除了育儿的,就是跟心理学有关的。有的时候发现,很多公众号推送的消息都是相同的文章。经常是我在翻手机的时候,发现很多公众号推送的消息已经是几十条没有阅读了。与其这样,不如全部“断舍离”。
清理完手机,顿时觉得安静了不少,再没有那么多“滴滴”的消息推送声音,也不会头疼微信群名上那些扎眼的“....”
舍弃家里不需要的东西,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我想,“断舍离”折射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与过去物质短缺相比,现在的人需求多,能得到满足,甚至往往是旧的未去,新的又来。手机必是最新款,衣服首饰必是最时尚。甚至对于信息的消费,也惟恐漏过自己所应该知道的,以致沉迷于信息海洋之中。然而,在不断追求、不断满足之中,不少人并未因此获得一种充实的幸福感,内心里却常常充满焦虑、孤独甚至恐慌。很多人会变得疑惑,幸福不就是欲望一个个的被满足吗?为什么满足后反而又找不到幸福的感觉?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介绍米开朗基罗。有人问米开朗基罗,他是如何雕刻出《大卫》的。他回答说:很简单,我去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要做的只是凿去多余的石头,去掉那些不该有的大理石,《大卫》就诞生了。其实,人生同样如此,只有不断剔除多余的部分,才能看到“幸福”的轮廓。这多余的部分,就是多的欲念。
事实上,一味热衷于获取,追求享受,只会在物欲的漩涡中迷失方向。要追求幸福,获得那种轻盈充实的人生,恰恰在欲念的不断满足中找不到答案。哲人说,做减法比做加法更能让灵魂成长。很多时候,主动卸下身上不必要的担子,少一些自我限制,减少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的过度追求,反而能让自己更从容,更能保持生命的活力。
诗人说,鸟儿为什么飞得高,那是因为鸟儿让自己变得很轻。
摆脱应酬的羁绊,可以多读点书,多思考点问题。卸载头脑中的“成功梦”,可以让自己更轻松地干事、干成事。
人生像一辆车,轻车简行,不超载、不超速,就能顺利抵达幸福车站。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学会做减法,学会舍得与放弃,方能获得轻盈与灵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