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0 2023年工作总结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汇报的主题是:创新开展教研工作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向大家汇报一年的工作,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

在我的工作中,时刻

把握三个原则:争创国家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教科院工作重点、教研员工作职责

遵循三个导向:院校合作中间人、教师发展的引领者、教育改革的前行者

清楚新区的教育情况,服务于新区的教育发展需求,尤其是教师的发展,在教科院统筹安排下扎扎实实开展教研员的业务工作。

二、勇担使命,主动作为

新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作为小学数学教研员,我也根据业务内容,抓住“教师发展”“评价改革”等关键因素,与学校一起,带领教师共赴这场教育改革盛宴,实现自我价值。

践行“五个一”教研工作模式。即:

一个理念——共建共享

一个主题——整体设计、分步实施

一种形式——单元整体教学之连续课。

一条主线——教学评一致。

教学评是什么?如何理解、如何落实“教-学-评的一致性”?在区级教研活动中,结合北京中考改革之后的半期测试题与老师们进行探讨、交流。    

期末测试结束后,收到老师的反馈:李老师,新区期末试题走在前沿。原来,撞题了。通过这一年的不断尝试与完善,初步形成了

一种模式——高质量的校本教研模式,得到同年级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具体工作:

指导各级赛课15次,包括1节部级精品课和1节市级名师送教课、1节省级交流展示课;

区内学校示范课3节;

本人入校送教3次,区内教师市级送教3节2次;

组织区内7个名师工作室、42人次参与新世纪辩课;

主持大型活动2次;

学科教育分享20余次;

跨区域的读书研讨活动2次;

组织的各项活动涉及2000余人次。

三、迎难而上,勇于攻坚

回顾一年的工作,发现课改过程中的一些不足:

部分经验型教师穿新鞋走老路;

部分新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盲目跟风,有“东施效颦”的现象;

新课标理念下“教学评一致性”定位不清;

(二)分析其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认为新课程方案的落实需要将原来的一切推翻后重新建立。其二,认为落实新课标理念,就是只要能在课堂中,使用课标中的词、句就是在践行新课标理念。其三,培养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其实并不冲突,但教师的理解存在误区,实施过程中关系处理不当。

(三)下一步的计划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跨学段、跨学科的学科实践活动,引导老师们在做的过程中体会新课程关键词的真正意义,结合课堂实践实施新课程理念的落地、落实与落细。

2.设计成序列的读书活动,提升教师的自我驱动力和学习能力。

3.进一步细化、完善“五个一”的高质量校本教研模式,侧重一线课程研讨、新教育理念实践与分享,通过教师之间的碰撞实现共同成长。

四、互学互鉴,合作共赢

多元参与、开放教研,实现学校和教研工作的双赢局面。这一年中,我积极与学校自己聘请的专家、教育学会、其他区县教研同行一同走进学校,开展教育研讨,相互学习和借鉴,即推动了学校发展、教师成长,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我现担任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小学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是谭文丽工作室的学员、郑大明工作室成员,我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充实到我的工作当中。

五、笃志前行,行稳致远

展望2024:

统筹谋划,扎实推进教学研讨活动,以及名师工作室入校诊断、名优教师团队送教、新教材一课一例研讨活动;

搭建平台,组建团队,以项目式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课题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研究能力。

紧紧围绕新区教育改革重点,在教科院统一领导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讲好新区“教育人”的故事,树立新时代教研员的形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