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了张宏杰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的第三章“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的”。
三十岁前是庸人,三十岁后”脱胎换骨“。
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
人类最基本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使自己变得完美(完人)。
人类还有一种最基本的心理倾向(本性)就是争强好胜(凡有血气,必有争心,人之好胜,谁不如我)。
伟大的人物,往往对自己有一种狠劲,这种狠劲的表现就是胸有大志,并且有恒心,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志识恒,这是内因。同时也有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来激发自己黑暗的丛林法则的一面,这是外因。
曾国藩也不例外。内因方面,立志做完人,磨砺自己。曾氏一生战战兢兢,每天都做日课,时时修身。他认为,只有把自己修到极致,其他的事情才能做成、做好。修身是第一等要事。
外因方面,他的成长和五次大的耻辱有关,这样成了他打脱牙活血吞的强大。太平天国这个强大的对手,练就了他“结硬寨打呆仗”的伟大。而曾国藩的最伟大之处就是“洪杨一役”的完美。
对我们的启示。一是要对自己狠,要立志改变自己,甚至是脱胎换骨的改变,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毅力。二是要选择自己的对手,向对手学习而不是诋毁,然后战胜对手。
摘录:
普通人自我完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是停顿和倒退。我们往往努力一段时间,就精疲力竭,废然放弃。过了许久,始能积起心理能量重新开始。如此反复多次,进步始终不多。而曾国藩则终生坚持亳不退步。他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 “有恒”。曾国落一生不断强调恒之重要性,他说:
“有恒为作圣之基。”他在写给几位弟弟的信中说: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见异思迁。这是因为本我是受 “快乐原则支配的。逃避痛苦、紧张,不断追求新的刺激,是人类最根深蒂固的本能。
“譬若掘井。以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曾国藩的呆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