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人》教学叙事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竹节人》。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阅读。开讲这一单元,先和学生一起细细研读了单元导读页。杨绛先生的一句话:“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揭示了单元主题。“串门儿”是一种交际行为,有的人串门儿,颇受欢迎,主客皆喜;有的人串门儿,令人生厌,恨不能逃遁隐形。盖因诀窍也!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古今书籍卷帙浩繁,现代图书更是日出万卷,而人的精力与之相比又是极其有限的,由此,在书海中遨游,有目的阅读,尤为必要。这样,通过杨绛先生的这句话,单元主题就明确了。接下来,我告诉学生,这是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阅读策略单元,大家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阅读策略单元吗?在引导学生回顾的过程中,复习了预测,提问和提高阅读的速度三种阅读策略。我告诉学生,这些阅读策略大家要在平常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时候用到,促进自己更快更有品质的阅读。学会了本单元有目的的阅读,对你的课内外阅读会更有意义。

接下来,我和学生一起通读了单元教材内容,明确了单元习作;进入第一课《竹节人》的学习:1、初读课文,识字学词。本课有15个生字要学会,课文当中还有大量的四字词语需要积累。2、再读课文,梳理脉络。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竹节人”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做竹节人,玩竹节人,老师没收并玩竹节人。因为课文的脉络清晰,叙述语言风趣诙谐,虽然有好多四字词语,但学生读起来理解起来都轻松,所以梳理课文脉络没有碰到大的问题。3、布置作业。抄写生字和四字词语;进一步熟读课文。以上是我设计并实施的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自我感觉符合课标精神和学生学情,课堂效果也很不错。让人费脑经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怎样把有目的阅读这个阅读策略在教学中落实,让学生真正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阅读内容,并形成能力,将之自觉运用到今后的日常阅读活动中?

作为“有目的阅读”这种策略训练的载体,《竹节人》这篇课文没有设计课后习题,而是在课文前面设置了阅读提示: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给你以下任务,你会怎么读《竹节人》这篇文章?下面有三个任务:1、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结合以上阅读提示,我初步将第二课时的教学做了简单的规划:一、复习回顾:包括两项内容,1、听写生字、四字词语;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二、有目的阅读:计划完成三个子任务:1、写玩具制作指南和写玩法;2、体会传统玩具带给人们的乐趣;3、讲故事;4、归纳整理,总结方法。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分三步走:1、圈划;2、批注;3、交流。四,作业:1、制作竹节人,玩竹节人;2、小练笔:老师也玩竹节人。

从以上第二课时的流程规划,尤其是第二个环节的设计可以看出,我是线性设计三个子任务的,也就是说,我的初步打算是在教学时一个一个分步完成这三个子任务的。说实话,当我把这个教学流程拟定出来的时候,内心是有一点儿得意的,我认为我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落实了单元语文因素,又关注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学习和形成,课堂教学也很有设计感。好在备这一课的时候是周末,有足够的时间让我反复琢磨、复盘。这样一来,我就发现了我备课中的问题。

首先说环节二的三个子任务,在我最初的设想中,我是计划一个一个逐步完成的,先引导学生找出制作竹节人的段落,仔细阅读,提炼整理出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完成表格。接着完成第二个子任务:体会传统玩具带给人们的乐趣。我认为课文中最能体现竹节人带给人们乐趣的就是竹节人怎么玩这一部分了,所以最初的设计就是细读课文的第8–19自然段来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最后一个子任务我开始想的是将之作为一个课后小练笔:“老师也玩竹节人”留待学生课后完成,我批改再交流的。

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第二课时的任务主体就是落实“有目的地阅读”这个单元语文要素,教会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和关注的内容学会选择阅读的方法,但是我在研读课文的时候发现,这篇文章写作者童年时代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故事,语言风趣幽默,清新明快,字里行间流露出游戏的快乐和心灵的愉悦,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快乐和愉悦的呢?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应该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于是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活动,再读原文,品味语言。

但是,再又一次研读文本时,我又有了新的发现和想法,我觉得也许我之前的教学规划可以作一些调整和适当的整合。比如,落实有目的阅读的第二个子任务,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研读这篇文章,可以发现,不管是制作竹节人,玩竹节人还是竹节人和老师的故事,细细品读,都能品出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浓浓的乐趣,而落实第一个和第三个子任务需要选择的阅读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课文除第1、2自然段之外的所有内容,这样,我就可以把第二个子任务的落实整合在第一、三两个子任务中去完成。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不至于使课堂教学节奏单一,按部就班。再说第三个子任务的落实,按我原先的设想,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基于课文相关内容的故事改写。在对课文内容和阅读提示的进一步研读中,我发现文中所指“讲一个和老师有关的故事”并不单局限于课文内容所讲,课文中的这个故事,应该是学生讲好“和老师有关的故事”的引子,带给学生启发,激活学生的记忆库存,让学生想起自己和老师经历过的这样有趣又温暖的故事,并乐于分享这样的故事,既可以是对文中故事的再利用、再创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师生情感。因此,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想,先和学生一起讲好课文中的关于老师玩竹节人的故事,然后讲一个自己经历过的或者听到的关于老师的故事。

按照这样的设想,我重新制作了课件,自我感觉很不错,预感明天的课堂会很精彩,心里忍不住对明天的课有点儿期待。

老话儿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今天早晨的课堂效果并不如我预想的那样美好,总觉得有很多遗憾。1、限于线上教学,师生不能充分互动的局限,玩具制作指南的梳理过程差点儿变成我的“一言堂”,好像只有很少的几个学生在读文、思考、梳理、总结,其他学生躲在屏幕背后,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在积极探究?2、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或哪一段?为什么?请画出来,批注自己的感受,3分钟后交流(计时3分钟)。交流环节,许瑾一、张栋、周宇涛、张正溥等几位同学都能结合具体的句子或段落有理有据地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其他同学静悄悄的,只听不发言。3、上课所用的课件是我从西沃下载修改增删之后的,说实话,最初设定好教学流程后,我是打算只用之多四张课件做一个大纲式的课件,几乎不用其他多余课件的,但下载之后,觉得课件设计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遂改变了最初的设想,没舍得删掉多余的ppt,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的流畅性,带给我一种极度不爽的感觉。

总之,一节费了脑筋,花了功夫认真琢磨、用心规划了的课,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原因很多,过分依赖课件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下节课,我不用课件,就凭我自己,我要上一节“好”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竹节人》是本册语文书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我们”当时迷上了竹节人,并且自己制作竹节人、斗竹...
    闫晓品阅读 9,902评论 0 1
  • 《竹节人》是统编教材六年级第三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阅读...
    祝你今天愉快阅读 4,274评论 0 2
  • 这一篇课文是统编版六年级第三单元的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竹节人》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
    白沙小学张颖川阅读 5,572评论 0 0
  •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豁、凛”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含有生字的词语,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
    笑笑8阅读 9,335评论 0 1
  • 昨天,加上我的小徒弟,一共有四个实习老师说要来听我今天的这堂课。虽然有点紧迫感,但还是习惯了临时抱佛脚,所以没有多...
    佘_冬冬阅读 9,277评论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