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观点,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笔者未持有该标的,文章仅为研究学习记录之用,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由于对财务管理、会计学和行业格局及供给需求的行为模式知识的缺失,请您务必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我所有的数据分析,如果您能指出分析中的漏洞和错误,定将不胜感激。
陈启宗先生已经连续30余年编写致股东函,这种长期价值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先生致股东函有两重目的,一是与股东沟通,让小股东更了解公司的所作所为;二是与市场沟通,讲述房地产行业的种种思考。
恒隆地产致股东函侧重营运事项和市场分析,恒隆集团侧重于论述更多宏观时局,以及对香港楼市的看法。
纵观老先生的对行业的理解和公司的运营,和巴芒的价值投资有很多相同之处,很多细节值得深读思考。
2011年之前财报,半年报周期为7.1-12.31,年报周期为7.31-6.30。
2011年后更改为自然年。
2009-2010年
1. 卷爸研究恒隆的动力之一就是看到了0.17PB,那为什么港股房地产公司的PB竟然低至惊人的0.2-0.3,皆因香港会计政策使然。
房地产的价值每次定期报告均按当时的市场价格重新评估,按评估价入账,这就相当于账面的所有隐藏资产挖掘了出来,从固定值变成了浮动值,一旦房产价值下降,PB立即极速升高,变成了PE的模式,他们可真会玩,大大增加了人为做假账的风险和概率。
内地发展中之投资物业录得重估收益71.31亿港币,这反映了该等项目截至2009年末的开发进度之累计价值及土地储备公平值,有关土地在近期内地土地交易价格飙升前之很早时间已经购入。
至于本集团两项上海综合物业之估值,过往因专业估值师采用颇高之资本化率(或称资本率)而得出远远较低之资本值;尤其在欠缺可供比较之买卖下,采用什么资本率往往是科学也是艺术。在近期部分个案中,市场活动确立了对比,导致资本率下降因而令资本值上升。
2.租金的增长是有天花板的,成熟市场的租金增长,只能和GDP和CPI挂钩,即估值时候的永续增长。本人更喜欢首战告捷后,具备快速成长可能的标的,而不是极度成熟后,无法扩张的企业。
陈老表示,上海也逐步变为成熟市场,若新物业不断出现,回报早晚会被拖低。所以兴建新的购物中心势在必行。
香港即使只计算自2002年市场见底以来之8年,复合年增长率亦仅为5.5%。同期集团在上海之首个10年里,尽管从一个甚低基数起步,我们仍取得高达41.3%之复合年增长率。
展望下个十年,可稳妥假设吾等之香港物业组合每年租金增长将仅约5%;对于成熟市场而言,此等增长已相当卓越。如本人两年前所解释,大型收购机会几乎并不存在。这些事实清楚告诉我们,大幅度提高香港租金收入是不可能的。
3. 以上海恒隆为例,展示了集团购物中心的商业回报模式。以下展示为无杠杆情况下计算。
(1)准备时间:购地周期最少2-3年,建设周期3-4年,总计5-8年。
(2)养店时间:三个租约周期,每个3年,共计9年。其中第一个租约期预计回报为4-5%.
(3)收获时间:预期达到30%的投资收益率水平,即每年收回第一年总投资金额的30%。在2017年,此数字已经达到44%。
但是,资金也是有时间成本的,假设最初总投入100,按10%复利计算,16年周期后,投入本身增值为460,而每年回收30,比例为6.52%。付出将近20年的谋划,为了以后每年可以稳定有6.52%的租金,而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大幅度上升,怪不得陈老说,如此曲折的过程,足以吓退潜在模仿者和任何尝试者了。
因为,这个生意,一点也不性感,当然,优势就是现金流稳定,永续保证力度强,怪不得大家都做住宅产品的生意,恒大上天多快啊。
同时考虑大陆和香港不同的地理情况,香港是选无可选,就那么大地方,房产增值力度强。可是大陆城市繁多,这个地理位置产生的变量更大。真是一门不容易的生意。
4. 对公司要切入的细分市场做了解读,按1-5星举例,公司主要切入五星级代表上海恒隆,四星级代表港汇恒隆。
五星级商场成功后,增加收入只能靠消费人群的增多,这个人群在可见的未来会增加,但并非无限,且人的品位和购物习惯会变化。
四星级商场受众远大于五星级,且人群还可以向上升级,项目成败的途径从增加人群的数量维度,变成了数量维度和质量维度的双层升级。
5. 香港市场土地占成本的70%,所以项目成败的关键在于买地的价格和土地的位置。大陆市场土地占成本的30-40%,所以建筑、运营均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恒隆目前所得土地占总项目成本平均不足两成。
6. 商讨企业文化,文化貌似无形无影那个,却是一家企业的灵魂和长期成功的所在。
地产行业向来自视是一个无需企业文化的行业。。。低买高卖,会做生意胆子大才是核心竞争力,我无语。
陈老也是一步步走来,在此开始强调企业文化对于基业长青的重要性。这里讲了几个故事:
(1)成立薪酬委员会,放弃自己作为老板的权利。而这段内心情感的描述,甚为敬佩,把自己的脆弱展现在众人的面前,需要莫大的勇气。
“本人永远不会忘记委员会正式成立那一天。本人知道将永远放弃一项由本人完全行使的权力,心里忐忑不安!恍如失去了部分的自己一样。”
结果是,陈老涨工资了。原本陈老低工资,无年终奖,无期权奖励,妥妥的东方智慧,变成了西方体制,LOL。
(2)公司可能是唯一一家支持联交所缩短定期报告提交时间的地产公司。为何其他公司会作出反对,并且反对得如此强烈,当中也许还包括了一、两家曾多次获得所谓企业管治奖的公司。原因只能有两个:管理不善和高级行政人员的个人财务利益作祟。两者均与良好管治相违。良好管治对管理可以是制肘,但亦是其保障。
(3)我们把核心价值简称为SAIL—简单(Simplicity)、授权(Authority)、诚信(Integrity)、忠贞(Loyalty)。
主张开放式沟通,珍惜团队工作及不鼓励办公室政治。
确保每位员工均为公司之整体利益而非一己之私利而努力,1+1>2
保持最少阶层之组织架构;
相信拥有少量能干员工胜过有许多平庸之辈;
鼓励企业家精神,每个人都应知道本身职责,并有相应权力可主动行事。
属意平等主义,不屑訶諛奉承之行为。
希望成为一家好学的公司,小心避免犯错,但当犯错后确保汲取教训。
尊重所有员工,亦要求对方忠贞。
最重要的是,在公司各阶层均致力保持最高的道德标准。
7. 10年前,公司决定开始内地战略的时候,还看不到对手的影子,目前开始遇见竞争,因为已经有相关地产商,具备持有物业的资金基础了。虽然对手目前欠缺经营技巧,但假以时日,学明白的公司必然成为值得尊敬的对手。
2010-2011年
1. 这时的副董事长还不是陈文博,咱们的太子还在蹬着自行车上下班,据说工作了两年,没人知道身边的人竟然是集团未来的继承人,真不知道有没有在集团内部遇见真爱,拍一部狗血爽剧。
副董事长殷尚贤,是和创始人陈曾熙一起打天下的老将。
前边说过,1984年,陈曾熙去世时,已经是香港十大富豪,留下遗产40亿,而他却没有将遗产留给子孙后代,而是成立了信托基金,这个信托基金的负责人,就是属下殷尚贤,这个家族,真有点意思。殷尚贤为恒隆工作至2015年退休,彼时79岁。
是年,地产以37.48港元/股,募集110亿元,在1年多后,股价到顶45.35元/股,随后一直跌到今天的10.48港元/股(不复权),好一手择时的功底,高位募资建设项目,静待未来回报,于股东有利。
我们原则上不反对利用债务,并随时均可举债,因我们之资本卓越雄厚。然而,配股集资全然视乎市况,非我们所能控制。因此,当市况利好时,我们便应采取行动;去年十一月乃此其时。
2. 以农夫和猎手的生存方式,提示今天买地需要耐心等待,未来一两年可能不会出手。但说是,一旦恒隆买地,股价就会上升,部分人提出如果恒隆公开不买地,股价可能会下跌,陈老说随他们去吧。结果,下跌了10几年。
尽管辛勤是先决条件,但经常以全速追捕猎物的猎人未必能取得最佳成果,因为总有一天会筋疲力尽;情况就如经常为购置土地而付出最高价的人,最后都会耗尽财力。
因此,猎人需要时时刻刻都行事精明,智取往往比单纯的蛮劲有更佳的成果。猎人在许多时候均需有耐性,安心等待。观察、计算、准备、养精蓄锐,肥美的猎物迟早会出现。这正正是我们过去二十年的做法,并获利甚丰。我相信此等经验今天又会大派用场。
同时,文章中回顾了集团过去几十年买卖土地的历史,以及策略。
我很怀疑,世界上会否有另一家地产公司,像我们一样买三年,停四年;买两年,停四年;买两年,停两年;再买一年,然后至今停买超过两年。正如我对一些机构投资者说,股东给我薪水就是为了让我什么也不做 — 所指的是我没有为业务购置新地块。但正因为知道何时不买,才会知道什么时该买。
毕竟,为股东带来回报的不是购买土地,而是我们是否以合适的价钱在合适的时间购买合适的地块。
这个有纪律地解读市场周期亦即尊重市场的方针,是我们过去持续成功的主要因素。我们深明地产周期的本质不变,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要改变方针。我们将继续理性行事,那便是低买高卖。
贵价买地不一定会输钱,因价格可能仍会攀升一段时间。但当价格最终下跌,由于只有很少甚至没有缓冲的空间,贵价买地风险可能令该项购置有欠谨慎。
3. 一个颇具意义的数据,上海恒隆用港汇恒隆11%的人流量,创造出了后者2.5倍的营业额,前者每个人头的价值是后者的22.7倍。再也不要说高端品牌看不到人,所以营业额作假了,比音勒芬,MUMA。
上海恒隆广场每年带来的销售额较港汇恒隆广场高出26%。但前者的平均客流只是后者的11%,而后者的可出租面积几乎是前者的2倍。这说明了两者的顾客群有很大分别:前者拥有消费力甚高的客群,后者则以大量的购物者取胜。现时港汇恒隆广场每年有近八千万人光临,确实令人为之惊叹!这可能是上海甚至全国的纪录创造保持者。
4. 长沙跟踪了6年的地块落标,原因一是价格超标,二是容积率超标。陈老过往文章中提过,但凡其他开发商都想方设法提高容积率,可以多盖房子多卖钱,而对于高档奢侈有标准的恒隆来说,容积率是要控制的,富人不喜欢拥挤,且过高的容积率也不便于运营。
可对政府来说,有些政府接受长期价值,可能会考虑打造精致空间,有些政府可能有现实考量,需要更多的钱,毕竟更高的容积率代表着更高的地价。
在今年中,恒隆还披露了上海政府对于税收统计的一个有意思的视角,他们统计一栋楼里所有企业的纳税,然后看这栋楼的总体情况,据说两个上海恒隆广场,按此方法,占了上海市总税收的1-1.5%,恐怖。
5. 由于政府兴建360万套保障房政策,挤出很多住宅开发商,商业地产竞争进一步加剧,预判未来商业地产会进入战国时代。
既然来,就打吧,港汇广场就经历过入住业主被迫二选一的情况。
其中,沈阳的形势异常严峻,后续的发展也证明了此点,真是买企业就是买垄断,竞争没有经济利润。
6. 选择大连、沈阳、济南、天津的解释,与之前的猜测相符,就是因为集团设定了严格的执行标准。同时公司策略就是买入二线城市,享受二线城市的成长,所以一线没有项目。
有些人对于我们不追逐价格持反调:既然恒隆的策略是只买位置最好的商业用地,不追价实际上令一些黄金地块永远与我们绝缘。
我的答案如下:被昂贵土地牵绊的后果,远比错失一些优质地段更严重。毕竟,中国幅员广大,有许多具有经济活力的城市可供我们发展。再者,由于我们时常做好准备,当市场下跌时我们便可买入更多土地。
要做到陡峭而持续攀升,我们必须时时刻刻都做对的事。高价买地有可能把曲线拉平,这是为何我们不像某些竞争对手般追逐价格。他们可能赚钱,但我们宁愿等待更好的机会。周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会好准备,并且力求避免过早入市。耐心等候者终可获得胜利。
有朋友之前提到,恒隆策略保守,今天彻底认同朋友的观点,并发现保守也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吃过面临破产的教训,并错过了香港地产的黄金20年,不过这点或许也会成为我投资的导火索之一,如果是激进的标的,我为什么要选择地产,赌一赌人工智能岂不是更有想象力。
7. 又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再次把生而为人的脆弱和心态展现给了众人,牛逼。
愈少人做的事便愈难坚持;这是一条孤单的路。几乎每个人都希望从众,只不过没有说出口;别树一帜并不好受。
今天,我们坐拥一个称得上傲视同僚的商业土地组合,拥有最好的土地和最低的单位成本。真正代价是什么?一个充满自疑和饱受煎熬的管理层。
人性是不会变的,只要它不变,无论经济或政治都会有周期,原因是人性,尤其是贪婪和恐惧,会在世界上兴波作浪而带来周期。这是我们秉持的终极信念。永不要与市场或人性对抗,你只能尽力去了解它们,与它们同行。长远来看,只有这样做才会赢、才可以生存。
8. 购入昆明地块,43亿,可建设面积43万平,预计总投资125亿。因为竞争非常小,济南恒隆首年回报率7%。
根据情况的改变,未来将更多集中于综合项目而非单体购物中心。包括购物中心、办公楼、住宅、酒店和服务公寓。其中对办公楼不宜盲目乐观,对酒店不看好,只有必须配套才会去做。
9. 陈启宗表示,不希望集团对地产的持股少于50%。所以募集之后会趁低回购地产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