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一个非常非常厉害的学生,史称“宗圣”,写过《大学》,曾经教过孔子的孙子。哇,这样的人是不是特别特别牛?其实不然,
他就是 颜回 子路 子贡 曾参。
蛤?了解曾参的人都知道,这个人,孔子以前评价他,一个字:鲁,就是鲁钝迟钝的意思。但是孔子对其他的人的评价都不一样,对子路的评价时好勇过我,对颜回的评价是吾为尔宰,对子贡的评价是琏瑚也。那为什么如此一个鲁钝的人竟然会得到世人这么高的评价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根据史料记载,曾参的家族也和颜回一样,是没落贵族。“曾”姓的来源,就是有一个鄫国,从夏王朝一直持续到春秋,后来被一个人灭了,为了纪念这个国,就把它改成了一个姓氏,去掉“阝”,就变成了曾。所以曾参也是个没落贵族。同颜回家一样,曾参家也保有着祖传的礼仪风气。
曾参入孔门的时候,他的爸爸也在那里上学。不知道他爸爸怎么搞的,反正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参进入孔门学习。当时曾参才几岁?才16岁!当时可能颜回都已经30多了,他才16,可见他是多么小,可能刚进来的时候比颜回还要难,受到的挫折很大。
如果你觉得到此为止,曾参只有这些优点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曾参曾经写过《孝经》,他也是出了名的孝顺。有一次他去把挖田中的杂草清除,突然他的耙子好像撞到了哪里。曾参感到非常的生气,于是他就不停的刨向那里,结果刨开一看的发现,是瓜的根!瓜的根被曾参无情的刨开了。曾参看完后特别的惊讶又伤心。随后曾参的爸爸,也就是曾点,过来看他的成果。结果一看便非常非常的生气,拿起一根长达三米的大棒子,狠狠的砸向曾参!!把曾参打的半死!!!
天呐,这是当爸的吗?简直就像农场主和奴隶一样!
等曾参好不容易醒来的时候,他非常高兴的起来去见他爹,对他说:“我刚才得罪了您,怎用力教我,您有没有受伤?”这娃子明明是自己受伤了,还问自己父亲有没有受伤,这孝顺哪里找去。他退下的时候坐在屋子里弹琴,以向他的爸爸表明他已经康复了。这个孝顺真的是万里难寻,千山难找啊!敬佩敬佩!
然而他这种孝顺,也有错误之处。孔子就生气了,命令弟子们不要放曾参进来。增生就纳闷了,为什么不能放自己进来呢?孔子就像曾参传言说,你不知道吗?以前舜的爸爸非常想杀舜,但每次想杀舜的时候舜都不在,每次想使话舜的时候他又在旁边。小的棒子就忍受,大的锤子就逃走,这样的话舜他爹既不犯不父之罪,舜又不失丞丞之孝。这才是一个好方法。曾参听完后感慨道:“唉,我的罪太大了!”于是去找孔子谢罪。
孔子这次的教导是非常非常成功的。既戳中了曾参的错误之点,又举了一个舜的例子。而曾参,虽然没有全盘接受,但是至少没有否定孔子的观点,因为这种笑已经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基,可能就有点挥之不去。
同样,曾参进孔门的时候也会提问,也会学习。有一次孔子和曾参说:“曾参啊!我的道是一直以一个道来行事的,从没有改变。”因为曾参比较鲁纯,他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孔子的话。但是,出乎人意料的是,曾参说:是的。what!这怎么可能呢?许多他的弟子都不信,于是下课的时候去问他。他回答说,孔子的道,就是忠和恕罢了。忠和恕是什么呀?怎么能够成高尚的道呢?
忠,就是对别人要真诚忠心,恕,就是对别人要将心比心。我们常常会听到“不欲勿施”和“立己达人”。这其实就是恕和忠。恕是人的消极面,忠,也可以叫爱,是人的积极面,这两个内外并存,构成了孔子的大道。终身这么厉害,竟然一下子就懂了,孔子大道说明他也不怎么鲁顿麻。
同样,曾参他们4个都是有一段修炼之路的,那他们的修炼之路有何异同点呢?先来看看子路子路他非常向外,连他的志向都是向外的,但是他并没有太多的反躬自省,只光顾着去向外推了。再来看颜回颜回是一个内向的人,他每天都反省,但是他似乎对向外推并不感兴趣,说明他也得需要一些外推。再来看子贡子贡,他属于一个自由派,不太相信礼乐,是有目的性而来的,说明他并没有真正的去修行。而曾参他非常的憨厚,他是一步一个脚印,从这条修炼之路走过来的,只有曾参才厉害。
当曾参27岁的时候,孔子正好去世了,小年73岁增生,非常的怀念他,于是守在孔子墓前,向守他自己的父亲一样守了三年。孔子临终前,把自己的孙子子思托孤给曾参。等!孔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不把子思托付给子贡这个有钱人呢?这是因为正好,曾参有鲁钝的性格,他老实可靠可以信任,太聪明会耍小滑头,所以孔子正是看中了曾参这一点。
而子思,他成为了曾参很好的学生。
就是因为这一点,害的曾参和常人的反应都不同。三年守墓过后,子夏子游和子张认为有若看起来很像孔子,所以想把它比作孔子,让曾参同意。曾参却坚决不同意。按我们一开始看的角度来想,他这么做也是很有道理的。还反过来,正是因为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子张他们才会这么做。因为子张子夏子游也是孔子的老弟子了,各个天赋都非常的高,非常的聪明。正是这种聪明,才会对孔子有着这样深刻的思念,平坦占据了上风,所以他们才会这样认为。而正是因为曾参鲁,所以他才坚决反对。聪明人都不会反对的。
当曾参50岁的时候,齐国想聘他当宰相,楚国想聘他当令尹,晋国想聘他当上卿,但是他都拒绝了。天呐,这些官都是一些非常非常大的官,他为什么会拒绝呢?要是孔子的话就不会拒绝了,他有没有违背孔子的道呢?他是没有的,因为他觉得推行仁证并不只有从政这一条道路,他觉得先把盗宝下来跟孔子一样去做老师,这样是一个更为迅速的方法。
这不,当曾参60岁的时候,他就去和子夏在西河当老师去了。他们俩教的学生都蛮不错的,那么是曾参教的更好一些,还是子夏教得更好一些呢?我们当然会说是将参教的更好一些啦。那是因为你不怎么了解子夏。子夏在孔子的门下算是很聪明的学生了,教出的学生都是李悝和吴起那种人,可是当时的非常厉害的政治家。而曾参,他不是教出了一个子思吗?子思后来又当了老师,教了一个著名的弟子:孟子。天哪,这三个人都是举世闻名的啊!所以子夏的学生只是在当代有作用,而曾参的学生留芳千古。
曾参这一生写过《大学》《孝经》,非常非常的有成就。那么他到底是鲁还是不鲁呢?我认为,鲁只是他的性格而已,并不能太大影响到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完全的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