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不吹不黑,说说《无名》。
第一遍没太看懂,今天又刷了一遍,看完只觉得深深的恍然大悟般的原来如此。
看完第一遍,我说这部片子对普通观众不太友好,观影有门槛。很多人跟我硬拗,非说几岁小孩都能看懂,我这是无脑黑。其实第一遍无非大概摸到了故事的梗概,故事本身不复杂,确实是个人都能看懂。但他们的“懂”和我的“懂”大概不是一回事,这么多细节,这么多伏笔,这么多前后呼应,能一遍彻底通关,我是真不信。
首先说语言,片子里有粤语,普通话,日语,上海话。本人普通话二级甲等,日语一级,无锡人(不说上海话流利,至少视听无障碍),粤语篇幅不多,占比不大,可以忽略不计。而我这语言水平,尚且需要花很大精力在字幕上,画面方面必然有很大的缺失,就不要说其他人。
其次说叙述方式,电影开y篇就是倒叙插叙闪回,不像电影,倒像是用电影语言表达了一篇优秀的谍战小说。但是电影跟纸质的文字不同,电影无法多次倒回重新体会,所以看了后面会忘了前面,往往你觉得抓住了什么,但又因记忆力有限,灵光飞快流逝。导致像我这样的强迫症患者,看完第一遍回来后劲太大,第二天大清早就去二刷了。
第三,说说各种设置上面的细节。
1,门牌号,是日语的平假名,张先生的房间是き号房,后来多次切换到这个镜头。说明这个时候,酒店也好,普通居住地也好,都控制在日军统治下,而这种文化渗透,已经到了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后来香港时,所有的门头都不再有日文,这是一个对比吧。
2,族徽,里面死掉的一个日本小兵是天皇的某个亲戚,按中国人的说法,就是皇亲国戚。从葬礼,日本人的和服和门上挂的圆圈➕菱形组合的族徽就可见一斑。因为这个人物的意外死去,两方势力的和谈破裂,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3,艺伎,日本的歌舞伎地位是很高的,非常受人尊敬,反正跟我们旧时候的“梨园戏子”地位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那位日本将领嫌弃曲子太难听,那位艺伎不卑不亢说道:“そろそろ失礼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那就失陪了。这里悄无声息地传递了一个文化差异。
4,空军,二战时日本的空军是很受尊敬和敬仰的。第一批空军几乎都是世家子弟,受最高的尊敬,享受最好的待遇,同样的,他们在我们国家犯下过赫赫罪行。所以那个小兵弟弟很自豪地说,他哥哥是航空兵,因为地位上的悬殊,导致其他人嗤之以鼻压根儿不相信。直到二战后期,我们装备了美式战斗机,加上他们飞行员被逐渐消耗掉,我们才慢慢取得了制空权。
5,狗子“罗斯福”,罗斯福这人是美国的第32任总统,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击败胡佛当选,珍珠港事件后,他是对日宣战的主站派。用一条狗隐喻,程耳真的很会,老阴阳人无疑(没有骂的意思)!所以惹谁别惹文化人,不能明着骂,但我可以用条狗,骂得无声无息但直接无比,不光是条狗,还不得好死,回程路上坠机了!短命,跟那位罗斯福(1945年死于突发脑溢血)一样。
6,醉虾,很多人看到红红的液体里面,蹦跶着几条虫子,最后还被王一博饰演的角色吞下去了,觉得惊悚又恐怖。导演大约只是用颜色来做一个对比,前后两次出现也有呼应的意思。但是,这是江浙沪的一道本帮菜,醉虾。红糟腐乳加烧酒,玻璃器皿里闷一会儿,一般不动弹了才会动筷子,虾子要活虾,个儿不能太大,所以不能用基围虾竹节虾,要用江浙沪一带特有的河虾,或者太湖白虾,价格大约是基围虾的三倍。道理等同于草鸡蛋和鸡蛋。所以吐槽个儿小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复。这种虾一般不剪须,怕死,必须活蹦乱跳的才好。影片里还在动就开吃,大约想表达一种情绪。毕竟如果这样不讲究的话,老百姓吃一次就得换一件衣服,太容易弄脏了。
7,暴露,梁朝伟演的角色怎么暴露的呢?日本人和表弟让他去接触弃暗投明的黄,他因为陈小姐和出于想保护另外的同伴的想法,把黄杀了,那时候就暴露了。所以他的退出是必然的。
8,对打,很多人觉得梁王那场打的你死我活完全没有必要。这就要说到常识和逻辑的问题。他们所在的单位是什么单位?特务机关!刑讯逼供家常便饭,所以他们能不能分辨你的伤是作假的还是真实的?现实情况比电影里残酷一万倍,不是电影前高贵的观众们喜欢的受伤也很美打架也像跳舞的那种程度,那真是对不起了!另外,王受了伤是往楼下走的,第二天就说主任被捕,说明他不是一个人,楼下还有别人。而且打斗的时候,楼上还有偷窥角度。所以,我个人很喜欢这种拳拳到肉的生死搏杀。没有花架子,没有葵花点穴手,没有把人智商按在地上摩擦的弱智设计。大概太真实了,旁边小朋友问我,这是不是替身。我说很明显不是,基本所有镜头都是带到脸的一镜到底。这场打戏将文艺片的商业属性大大提升,称得上是整部片子最卖钱的部分。
第四,我要说说演技。
每一位演员,除了爱豆转型的王一博,大约都能称得上老戏骨,包括中生代的王传君,没有一个人掉链子,连里面的几条狗一只羊,都恰到好处!
梁生的演技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你能看到他对节奏的把握,让人看的很自然很舒畅很沉浸。他的那套背书一样的说辞,能看出程耳式的黑色幽默。
黄磊的出现,确实有一点点出戏,但是他的人物其实最立得住。“我是一个软弱的人……”为什么软弱,他老家有一块地,也就是地主,算得上资产阶级吧。资产阶级一般都有两面性,他也抗日,也革命,但是他软弱,因为他有退路,他想回乡下种地,他不是无产阶级义无反顾,他累了。因为他软弱,他也没有对已经不是一路人的陈小姐大下杀手,因为他软弱,他以为自己还能在这混乱的局势里全身而退,所以做了背叛者。演技自然没话说,手抖到旁边的小朋友明明看过《向往的生活》,还问我他手是不是现实生活中真的发抖?我说他右手颠勺,有力得很,没这回事!
迅哥儿最高光的一场,在和丈夫的相拥里,脸部肌肉都在颤抖,简直调动了整个身体,为这一画面服务。我觉得这才是教科书级别的演技。
王传君几乎是没有表演痕迹,非常自然,不论是对张婧仪的眼神追逐还是最后的摊牌,都猥琐又张狂得像那个时代活生生的人,没有明天,不知道方向,投机主意,眼睛里有小算计,但空茫。
说到王一博的话,其实挺让人惊喜。打戏流畅度之高,叹为观止。几次落泪,都让人看得不由自主掐住了手掌心,那种沉重压抑,跃然屏幕之上。最后卡车和梁生对视,其实我个人觉得跟《新警察故事》里的吴彦祖非常像,带着点邪神降世玩世不恭的混不吝。最后跟日本人说“まだ考えさせてください”,敬语直接转了普通体,一般对上级会说“考え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姿势体态语气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当时应该对死日本子想平平安安归乡种田非常无语,内心是特别矛盾的,后面不说了,涉及剧透。语言的话,挺佩服他,日语发源于江浙沪方言,很多发音是北方语系里没有的,比如ぎゃぎゅぎょ,がぎぐげご,诸如此类。但是他的日语发音和上海方言一样,经得起推敲。
总结一下,社会文明的发展,经过大雅,必然会大俗,而大俗过后,人们的审美一降再降,也必然会迎来大雅,比如现在的国学,国风,都是对古时那种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色调的极致追求。但是前几年好多毫无审美的片子,充斥荧屏,还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说明观众的审美已经被这些元素拼接、粗制滥造的审美强势洗脑,而《无名》这种需要沉淀下来,对人审美能力、文化素养、精神追求方面有一定要求的片子,必然会曲高和寡。因为人在一个浮躁浮夸浮华的社会文明里,已经很难静下心来思考思索或者思念,不论是对于那些逝去的无名前辈,还是对现在挣扎着想表达一些自己东西的“程耳”们,都是一件令人感伤和无奈的事。
春节档如果第一部片子就看《无名》,后面所有的片子你都会觉得差一点意思,有的缺审美,有的缺情节,有的缺真诚。
《无名》,是一部好片子,值得再三回味。而王一博饰演的那一笑,以后疯批帅哥盘点,必有他一席之地!电影行业有新鲜血液进来,是一件特别值得称道的事情!
中国电影,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