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场景重现:
别人拒绝你时轻描淡写;而你拒绝别人的时候,感觉自己犯了天大的错。
帮别人忙时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小心谨慎,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本分;而自己从不会开口要求,因为担心被拒绝。
和别人在一起时,总是怕冷场,一直主动去找话题。就连在微信上聊天,没有秒回都会心存愧疚;每次都会仔细斟酌自己的措辞和表情,对话框里的内容写了又删,总怕说错话。
不敢表露出坏情绪,不敢哭,因为怕自己的负能量会影响到别人。
极度敏感,小心翼翼害怕得罪人,每次评论一件事要想怎么措辞,评论了怕朋友不开心,不评论也怕他们不开心。
一天不敢发太多朋友圈,怕打扰别人,怕别人觉得自己很烦,聊天经常撤回,朋友圈经常秒删。
上述是摘抄评论比较高所谓“讨好型人格”的种种表现。
为此,特想由衷的替他们说一句:我去年买了个表。
(2)
第一次听“讨好型人格”这个词是蒋方舟在《奇葩说》担任嘉宾时所提到的,她说她一直是那种“别人家的好孩子”,就因为背负着这个称谓,并试图维护好这个称呼,惶惶不可终日般的做人说话,终于有一天崩溃了,然后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走出来。
再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六神磊磊在《圆桌派》中也提到自己是个“讨好型人格”的人,为了让别人舒服宁肯违拗自己的意愿,且永远不会拒绝,想拒绝的时候总是会替别人考虑,觉得被拒绝的滋味不好受。
两次之后就对这个词有了印象,在以后的阅读中也经常会看到这个词,不由得审视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人。
回忆以往。
小学的时候,父亲是教师的关系,单位经常发一些封皮为硬板的笔记本,上面还拴个绳儿伍的,那时候算很高级的笔记本了。自己却不舍得用,偷偷拿过来给班上的其他人用。此时此刻,自问了一下,我这算是“讨好型人格”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只“贿赂”班里的“扛把子”,这样就不会挨揍。
上班以后,以乙方的身份各种“跪舔”甲方,对甲方提出的各种要求想着法子的去实现,去变通。再问自己一下,这算是“讨好型人格”的表现吗?答案是NO,因为种种讨好的举动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商业领域的“double win”。
谈恋爱时,女朋友各种“无理取闹”的要求,为了哄她开心,也硬着头皮,发自内心的去做。这算是“讨好型人格”的表现吗?不,是因为喜欢。
我自己对“讨好型人格”的定义是:讨好的目标不是具体的个体,而是所有的群体或者是虚拟情景,即使讨好的目标是一个个体,那么这个个体其实也不会给自己带来“益处”。
开开心心的一天,编辑了一个朋友圈,准备发出去,突然想到自己的一个朋友昨天刚失恋了,这样得瑟会不会让对方很不舒服。然后压抑了自己本性。
朋友说,我们去吃火锅吧,明明自己不想吃。还强颜欢笑的说,好呀,好呀。然后就简单吃了一点。
因为害怕被孤立,所以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因为害怕起冲突,所以无论起因是什么,总是先道歉;
无论别人提出怎样的无理要求,总是不知道拒绝。
你真让人心疼呀。
(3)
讨好型人格的人,生而敏感,具有很强的共情性,由于经常违拗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所以往往伴随着一些轻度抑郁的症状。
我发朋友圈,开心的也好,忧郁的也罢,那就是自己真实情绪的写照呀,对方失恋了,你也跟着绝食吗?你300个朋友,每礼拜总是会有失恋的,你还活不活。
明明是对方的不对,你为什么就要先去道歉呢?因为你在乎对方?按照这个逻辑,对方不道歉就是因为不在乎你!你在乎一个不在乎你的人,意欲何为。你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呀你。
我现在手头上已经忙的不可开交了,别人说,能帮我个忙吗?当然不能,你在帮对方工作的同时,也许对方正在觥筹交错,把麦言欢呢。我今年还买表。
生命就是此时此刻,就是现在。
Yesterday is history,tomorrow is a mystery, today is God’s gift, that’s why we call it the present。
从现在开始,只关注自己的内心。自己不喜欢的当然可以说不,不要害怕因拒绝而失去生命中最重要人,因为最重要的人不会因为拒绝而离开你。
一辈子听起来很长,其实弹指一挥间。取悦自己还不够,哪来那么多精力还顾得上别人。
也别明儿了。就一会儿,赶紧去买表,可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