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是心非的父亲和心直口快的儿子
有人曾说:《红楼梦》第十六回,写的是权势带来的各种好处,秦钟也因此向权势投降。就连秦可卿的奢华葬礼也可以显示出权势带来的好处。到了十七、十八回,建造大观园和元妃省亲更是把权势带来的好处表现到了极致!
作者用十七和十八两回来描述省亲,十七回是贾府为省亲做准备,建造省亲别墅。十八回详细描述了省亲的过程。
上面说的不无道理,但是除了权势和地位的体现,我还从中看到了一位口是心非的父亲形象和一个心直口快的儿子形象,他们各有自己的特色,后面我们展开来说。
其实,在大观园中“口是心非”的人太多了,但如果说作为父亲谁表现得最为明显?
那就非贾政莫属了!
在宝玉眼中,他这位老爹简直是凶神恶煞般的存在。对于这个父亲,宝玉就像老鼠见了猫一般,能躲就躲、能藏就藏。
贾政从来没正经给过宝玉一次好脸子,言语上更是常常奚落和打击。这让人们感觉他对这个儿子相当不满。
但他的真实内心并非如此。其实和别的儿子比起来,他其实还是喜欢宝玉的。
就比如后面有一回写到:“贾政在王夫人处,一举目见宝玉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忽又想起贾珠来……因这几件上,把素日嫌恶处分宝玉之心不觉减了八九。”
我们对比一下宝玉和贾环,应该谁都会更喜欢宝玉吧,贾环自己这样说,就连贾政的内心也如此想,只是嘴硬不肯说出来罢了。
如果说上面的这些都不太明显,那么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回中,可以说把贾政的那种“口是心非”的样子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时,宝玉想要离开,谁知道却被贾政给撞见了,本来是因闻得塾掌称赞宝玉专能对对联,有些歪才情,想趁此机会考考他,顺便让他露露脸。可是嘴上却总是说些尖酸刻薄,不留情面的话。
后来,在给大观园各处景致题联作对时,宝玉初出茅庐一鸣惊人,不管是提名或者作对都很出色,得到了众位清客的拍手称赞,也给贾政赚足了面子。
可是贾政还是一如既往地板着一张臭脸,不管宝玉说的好坏,到了他那里,就全是不好了,他只一味儿地打压,这让宝玉感觉压力山大,但是他还是顶着压力在应对。
到后来这老子就更变本加厉了,儿子说东,他就偏要说西。
比如宝玉说要起名“沁芳闸”,贾政就道:“胡说,偏不用‘沁芳’二字。”
贾政的口是心非是,不管别人怎么夸,我只“谦虚”地回复:宝玉他没那么好,你们别夸他了。
可是你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的表情其实很滑稽,已经出卖了他的心。
你别看他嘴里说的都是批评的话,但是脸上却常常忍不住在笑。
比如:宝玉对出:“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时,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再如:当宝玉给后来的潇湘馆取名为“有凤来仪”时,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
宝玉便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
上面我们所列举的“点头、微笑”等神情和动作,在这一回其实是出现过很多次的,这些都把贾政那股欲盖弥彰的满意劲儿展示地一览无余,此时一个父亲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的贾政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贾政嘴上把儿子贬得一文不值,实际上却是抑制不住内心想要“秀孩子”的冲动。
试想宝玉要真是草包的话,他肯定不会让他在众人面前露怯,给自己丢脸的。
贾政这一招等于说是做了一回免费宣传广告,不仅把宝玉会取名、善作对的本事给传出去了,还树立了自己严父的高大形象,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其实,这样的父亲,不光在宝玉那个年代有,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也有不少,也许我们的父母也有这样的。
举个例子,在某个家里,如果来了一位客人,家长就赶紧逼着孩子表演他们拿手的“好戏”,学钢琴的就让他弹一首名曲,学跳舞的就让孩子展示一下优美的舞姿,学唱歌的就赶紧让孩子唱一首擅长的歌曲……
如果孩子配合,不管弹的、跳的或者唱的好坏,家长都只一味地跟客人客套:“您别夸他了,他那都是瞎弹的(跳的、唱的)……”。
如果孩子不配合,家长就会觉得没面子,还不忘自己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这孩子还害羞呢,上不了台面。”等客人走后就开始数落孩子不听话,苦口婆心地告诉孩子要多去表现自己,多给自己展示的机会……
书中那个所谓叛逆的宝玉,其实放在今天可以算个乖宝宝了,父亲让干什么就做什么,就连打骂,也不敢吭声,当今的小孩似乎已经没这么乖了,你刚举起巴掌准备动手,没准他就会告诉你打人是不对的,还能给你说出一大堆道理,弄得你哭笑不得,扬起的巴掌又不得不放下。
要说在古诗词方面,宝玉那可以算是学霸了,穿越回来参加现在的“诗词大会”那是绝对没问题。他张口成对,出口成诗,而且还能引经据典,还能结合当时的情境,确实非同凡响。
到了后来的蘅芜苑时,宝玉说出了一大堆大伙都叫不出来的香草名:“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作什么藿姜荨的,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又有叫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芜、风连。”这更是说明宝玉平时博览群书,他的知识面很广。
不过宝玉毕竟还是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所以他总是想到什么就直接说出来,也不知道在长辈面前要谦虚一些。
我们还是举个例子:
当为一处景点命名时,大家争论不休,贾政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
可见他确实心眼不多,太过心直口快了,如果换成心机boy,或许会这样说:“诸位长辈说得都挺好,但是我想到一个我自己觉得不错的,拿不定主意,大家听来看看如何?”他们会觉得用委婉的方式可能会更好一些。
这父子俩真是一个“口是心非”,一个“心直口快”,各有其特色。
一个是不会表达的严父,明明很喜爱儿子,但总是不好意思当着别人的面夸孩子,总是摆出一副严父的臭架子,实际上内心望子成龙的期望比谁都高。
一个是思想单纯的儿子,喜欢表现自己,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想法,对待人生比较佛系,不喜欢追求功名利禄。
真可谓是一对奇葩父子,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相爱相杀起来。
相见时难别亦难, 百忙不忘考弟妹
第十八回对元妃省亲进行了特别详细的描写。
这省亲别墅肯定是斥巨资打造的,具体的花费书中没有详说,我们也就不去考究了。
除了花费高,贵妃省亲注定规格也会颇高,在礼数上必须按皇家规矩,相当讲究,很多都要提前考虑周到,并且要提前准备。
这些甚至细致到: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这些都要由太监提前选好地方。不仅要方便元妃娘娘,还都得按规格布置妥当。
还得提前指示贾宅人员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不一。
又有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等,带了许多小太监出来,各处关防,挡围幙,外面又有工部官员并五城兵备道打扫街道,撵逐闲人。
这一切似乎在告诉人们:这些繁华与普通的老百姓毫无瓜葛,但这所有的钱哪个不是收刮民脂民膏来的呢?
贾赦等督率匠人扎花灯烟火之类,至十四日,俱已停妥。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至十五日五鼓,自贾母等有爵者,皆按品服大妆。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无人咳嗽。贾赦等在西街门外,贾母等在荣府大门外。
可见为了省亲不仅费钱,还很费体力和精神。众人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场面,本以为贵妃快到了,可是等来等去的不见人影。
原来是元妃娘娘出发之前还得拜佛,请旨。可能还得去太后、皇后那边请安拜别。这些都要耗费时间。
因此,贾府众人等来等去,终于听到太监说:“来了”。这才终于迎回啦了贾家的这位元春大小姐,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啊!
元妃回到自己的娘家,第一眼的感觉是: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众人却不是想见娘娘就能见的,就连宝玉这个嫡亲的弟弟,那也只能是娘娘召见了才能入内拜见的。
元妃娘娘好不容易才能回来省亲一次,自然是想见的人都召来相见。
大家见面之后,元春欲行家礼不能,反倒是包括贾母、王夫人在内的家人们都要给她行跪拜大礼。贾妃触景生情,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探、惜三姊妹等,俱在旁围绕,垂泪无言。
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
真是未语泪先流,有太多的话语不知该从何说起,只化作亲人之间抱头痛哭。
亲人们互诉衷肠之后,大小姐问候了长辈们之后,自然就是要考考弟弟妹妹和小辈们了。
其中,最精彩的还是元妃如何选定各个院子的匾额和对联,还有那些弟弟妹妹们作诗的部分了。
当初贾政试宝玉时,所取的那些名字有何变化,哪些被采用了,又是哪些被替换了呢?
下面我们一一来说明:
(一)“顾恩思义”匾额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此一匾一联书于正殿
因为这第一处是正殿,贾政没敢让人擅拟,后来应该是元妃亲自创作的。
(二)“大观园”园之名
元春看了省亲别墅后,选了喜欢的几处赐名。
她先是提了七绝一首:“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大观园之名也因此而来。
大观园不是一处普通的园子,它寄托了作者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清净女儿之境,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的女儿国,太虚幻境的凡世化身,天地间至情至性、至美至圣的所在,凝结了小说的女儿尊贵、青春叛逆、正邪两赋、诗意生活、理想新世界、青春儿女真情及情之悲剧等思想旨意。
(三)“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
在元妃省亲期间,贾宝玉题对额为: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并题诗“有凤来仪”,暗指黛玉其尊贵身份。
宝玉为“有凤来仪”题的诗词是:“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后元妃可能觉得“有凤来仪”太过张扬,赐名为潇湘馆。
省亲之后,元春命姐妹们和宝玉一同住在大观园里,黛玉自己选定了潇湘馆,因“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她在这里伴随着修竹、诗书、幽怨、孤独和泪水,度过了一生。潇湘馆中以竹子最盛,“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翠竹,象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黛玉的诗号“潇湘妃子”,正是这样一种高贵而自然脱俗,婀娜而风姿绰约的魅力。可以说这里和黛玉的气质很搭。
(四)“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
试才题对额时,宝玉本题为“红香绿玉”,取意蕉棠两种植物。
元妃省亲时,因不喜“香玉”二字,改为“怡红快绿”,赐名“怡红院”,后宝玉也因此号“怡红公子”。
宝玉题诗云:“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清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绿蜡,宝玉原写作“绿玉”,宝钗恐拂元春心意,故改为绿蜡,典出唐诗“冷烛无烟绿蜡干”。西府红海棠又名“女儿棠”,“红若施脂,弱如扶病,近乎闺阁风度”,象征宝玉“意淫”;室内四壁窗槅雕镂“花团锦簇,玲珑剔透”,象征宝玉文思敏捷、才气过人。
这里虽然装饰气派堂皇,但却不俗,似乎与宝玉的性格又是很搭。
(五)“蘅芷清芬”赐名曰“蘅芜苑”
在《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因其院内许多异草,“味香气敷,非花香之可比”,宝玉因之题匾额“蘅芷清芬”,对联则为:“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
元春游幸之后,赐名“蘅芜苑”。命宝玉做五言律诗一首:
《蘅芷清芬》
蘅芜满静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早,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后来薛宝钗选了这处园子居住,这里种了很多奇草仙藤,一进院子只觉异香扑鼻(这点似乎和她身上的香气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很适合她)。
宝钗居室内的陈设也是极其精简,在大片白墙的衬托下,只有一案,一床等有限的家具点缀其中,只有“花中隐者”菊花独吐芬芳,与之相伴。
而这“大色空”的冷僻的室内风格也正是居者——薛宝钗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的外在反映,也是其命运的孤寂守寡的暗示和征兆。
(六)“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后又改名“稻香村”。
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贾宝玉因旧诗“红杏梢头挂酒旗”,题为“杏帘在望”。
在省亲之夜,元妃游幸之后,将”杏帘在望“赐名”浣葛山庄“。
因林黛玉代替宝玉所作诗——《杏帘在望》,甚得元妃之心,取其诗句”十里稻花香“之意,改”浣葛山庄“为”稻香村“。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后为李纨的居所,李纨因此处得诗号稻香老农。
元妃对以上有些地方做了改动,除了个人喜好和不易太过张扬的原因之外,也暗含着皇家的一些忌讳,以及对各方朝廷势力明争暗斗的提防。怕万一有不妥当之处,被其他不和的势力所利用,甚至是陷害。这些都是宝玉,甚至贾政都考虑不到的。
这吟诗作对,各展才华之后,又是几台大戏登场。娘娘一高兴自是一一都按级别赏赐了金银珠宝、还有各种好东西。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赏赐之后,众人谢恩已毕,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贾妃听了,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却又勉强堆笑,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的不忍释放,再四叮咛:“不须挂念,好生自养。如今天恩浩荡,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
贾母等已哭的哽噎难言了。贾妃虽不忍别,怎奈皇家规范,违错不得,只得忍心上舆去了。这里诸人好容易将贾母、王夫人安慰解劝,搀扶出园去了。这正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元妃虽然嫁入皇宫,做了皇家的媳妇,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是连起码的和家人团聚的机会都是奢侈,见了爹娘也不能拜,反倒是要爹娘来拜自己,还得在宫斗中寻求自保。这些种种苦楚和滋味,贾妃只能自己独品,遇到事情大多数时候也是尽量报喜不报忧,很多事情,家人也没法儿替她分担。这女人嫁入宫中给皇上做妃子,真不知是喜还是忧,是福还是祸?
这个答案也在后面的回目中,你读了自会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