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晚上9点,宝妈小芳又在家里发脾气,对着9岁的儿子大吼大叫,把儿子的作业本也撕得粉碎,上三年级的儿子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捡地上的作业纸。小芳在不停地数落儿子:“放假两天,写三页字的作业都没做完,天天就知道疯玩,明天要上学了,再来抢作业,字写得这么潦草,写什么,写……。”
当下,有这种情况的家庭还真不少,焦虑的母亲,表现时好时坏的孩子。家长花了很多精力孩子身上,在压力的驱使下,孩子可能行动一点点,也可能一下下后就不动了,想要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简直比登天还难!学习成绩好,自觉又听话的孩子似乎都是别人家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一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只有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激发孩子源动力,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想要点燃这把火,需要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内在驱动力。
那么什么是内在驱动力?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力呢?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这本书,就讲述了什么内驱力,和唤醒内驱力的三个重要途径:最好的养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慢成长的弯路,或许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让孩子相信,他拥有让自己变好的力量。
该书作者梅拾璎,是北京大学法律硕士,曾任大学教师,现为自媒体签约作者,两位孩子的母亲,专注于家庭教育的深度研究,自然主义教育探索者和践行者。她的女儿201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作者在总结自己20年教育子女的经验基础上,完成了《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这本书,我们首先看看什么是内驱力?
一、什么是内驱力,内驱力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内驱动也就是内在驱动力,是指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简单来说就是你有什么东西缺失了,没有这个东西,你会很难受,这种缺失感会推动你做点事情。
比如,你现在非常饿,饿得很难受,为了解决饥饿,就会有一种力量推动你去想尽一切办法,找一些食物充饥,而这个力量,就是内在驱动力。
比如,隔壁小哥,强烈的愿望是去到哈佛读书,他每天早晨自觉起来读英语,每天自己寻找各类托福、雅思考试试题和相关学校推荐要求,这就是内心目标产生的驱动力。
内驱力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和行动,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核心和灵魂作作。
那么怎样提升内驱力呢?书中给出了三个重要途径。
二、提升内驱力的三个重要途径
1、最好的养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是怎样的人,在孩子面前的各种行为和表现,会细微而渐进地渗透给孩子,会使孩子的行为和性格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作为家长如果不能自己做一个努力生活、上进的好榜样,又怎么能说服孩子呢?
宝妈小芳,家庭妇女一枚,每天除了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白天大部分时间打麻将,晚上自己刷抖音,任孩子一个人在房间里想干啥就干啥,到点了,来检查一下作业。
这样的孩子,他的内心一定是想着你能玩,为什么我就不能玩?
内驱力指向内因,它往往需要外因的诱导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作为父母自己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不放弃自己的成长才是最好的养育。
2、慢成长的弯路,或许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即使是非常成功的人,他儿时也不免走些弯路,所以智慧的父母往往都能容忍孩子走一小段弯路。
十年前,我一个同事的孩子,初中毕业,坚决不肯再读书,要出外打工,自己到珠三角的一个流水作业生产线打工不到一年,回来后,自己哭着要求再去读初三考高中,上大学,因为他知道了没有文化打工只能在流水线没日没夜,还受尽白眼。主管看他长得挺机灵,让他做班长管管统计工作,可他不会操作基本的电脑,学都学不会。
所以,偶尔的弯路和挫折教育,或许更利于孩子的后期成长。
3、让孩子相信,他拥有让自己变好的力量。
我们知道内驱力,是一种内在驱动力,单纯靠外在力量引起的动力,都不会太持久,必须内化成习惯。怎样内化成习惯呢?就要给孩子注入内力,帮助孩子找到兴奋点,相信他拥有让自己变好的力量。
日常,宝妈小芳对孩子骂得最多的是,你看谁谁谁,又考了多少多少分,你看你,才及格分,看谁谁谁,又得了奖状,孩子的成绩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是越来越没有自信,胆子也越来越小。
但隔壁的小哥,在父母亲的鼓励下,从小就是阳光自信的哥哥,在孩子作业不会做时,会告诉孩子再看看书,回忆回忆老师是怎么讲的,告诉他上课要做好笔记,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地一顿批评,作业做完了,还给予适当的奖励。
鼓励和相信,让孩子信心再增,力争上游的渴望也越来越强,从而实现从“妈妈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的良性循环。
总之,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想办法,不断动脑筋的过程,孩子身体成长的内驱力藏在身体内部,无须我们苦苦寻觅,但精神世界的内驱力,就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唤醒。内驱力源于热爱,智慧的父母会和孩子共同成长,发现孩子的热爱,帮助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孩子一旦找到热爱,自然专注于心,内在驱动力在这样的状态中生长起来,自然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