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上

  本书是以哲人和青年的对话方式展开的。随着对话的深入,逐渐地拨云见日,带我们走进阿德勒思想的精髓和魅力所在,让人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作者岸见一郎是阿德勒学派。他认为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固然存在,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人生走向,行为个性跟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童年的经历脱离不了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生就此成定局,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人生剧本早已规划好,我们按照剧本演完剩下的人生就好。如果你依然抱有这种“宿命论”的想法,那么你需要得到阿德勒的拯救。阿德勒倡导的是“目的论”,也就是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伴随一定的目的出现的,例如儿童和在校学生会用调皮捣蛋或是表现得另类的方式达到引起老师或父母的关注的目的。而他们之所以需要引起别人的关注,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未能得到父母足够多的爱和关注。所以他们今后很长一段乃至整个人生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寻求来自他人的爱和关注。如果有人告诉他“你本来就很可爱,而不需要用被被爱和被关注来变得可爱。”  那么他的人生将会被改写,他的行为将不再以寻求爱和关注为目的,他会更好地着眼于当下。

    阿德勒心理学倡导当下即是永恒,我们的人生不是由一条已经画好的连接起点和终点的线组成,而是由一个个小的点组成,这里的每个点你用放大镜来看都是每一个清晰可见的当下。 那些把人生理解成已经画好终点的直线的人,他们整天都在渴望抵达终点或是改写起点,他们经常会说“等我考上大学就好啦”,“等我找到工作就好啦”,“等我找到理想的伴侣就好啦”,他们还会说“要是我出生的家庭更富裕就好啦”,“要是我高考多考几分就好啦”等等,他们无法欣赏沿途的风景,他们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让自己快速地抵达终点,如果有一条捷径让他们一步到位,那他们一定会去选择。而把人生看作是无数的点串起来的人,他们会更多地关注到每个点,每个当下,他们知道你的每一个今天都是你未来回不去的昨天,换言之,你的每个明天都是由弥足珍贵的今天组成。不要太执着于过去,或许是你的过去把你带到了今天的这里,但它并不会影响你今天想成为谁,而你的未来取决于此刻当下你想成为谁,成为什么样的人,此刻即永恒。

    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中,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借用一句电影台词: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mistery and today is present.

    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事是这样的,等时间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认为“此时此刻”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站在现实角度的时候,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即使生命终结于“此时此刻”,那也不足以称为不幸。无论是20岁终结还是90岁终结的人生,全都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最后,体贴入微的阿德勒还为我们的人生之旅准备了“引导之星”,就像旅人需要靠北极星的指引来旅行一样,我们还需要这个神圣的“引导之星”,那就是他提出的“他者贡献”,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