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一粒种子将要经历哪些历程,才能成为我们的“盘中餐”?“盘中餐”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的辛勤付出?
《盘中餐》通过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体味悠久的农耕文化,告诉你我“盘中餐”背后的故事。本书的作者是于虹呈,她是位很年轻的国内新锐画家,2013年在云南元阳梯田采风2年后著出《盘中餐》。《盘中餐》,不仅让她摘得了2016年博洛尼亚童书展优秀作品奖,成了插画界的“奥斯卡奖”获得者,还让她获得了2017年第五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首奖”、第十二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在秋日里最后一个节气里,来共读这样一本书,感受生命的厚重和劳动者的智慧与坚韧,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绘本封面,让你看一眼就不舍得离开,五彩稻米拼成的图画,有大山大河,有高阳白云,有溪流田园,所有这些汇聚在一口碗中,不仅让人感慨“食为天”,以食观天下,以米观万物, 以绘本观世界!
书以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句开篇,我们也要以此开篇。伙伴们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故乡都有独特的乡土风情,乡音也是每个人不能忘怀的刻在基因里的东西。开场的小任务就是用家乡话诵读《悯农》,不管是南方的委婉含蓄,还是北方的豪迈朴实,都能透过乡音传递出来。
前后环衬,画着各式各样的农具,这些都是劳动者智慧的凝结。作者精准绘图,搭配简洁的文字,将各种农具的特点、功能一一做了介绍,犹如打开一本百科全书, 让我们在了解传统农业的同时,不禁对劳动人民心生敬畏。
云南山里一望无际的梯田,是当地人们种植水稻的田地。
雨水时节天逐渐暖和起来,春雨给梯田留下充足的水分。山樱花开得正灿烂,人们开始为新一年的耕种做准备。快要播稻种了,在这之前要先准备秧田。人们在田里忙碌着,用各种农具松土。图画中牛脖子上挂着铃铛,身后牵引着木犁,向我们展现了人和牛配合犁田的场景。
树木生出新叶时,人们开始准备稻种:将饱满健壮的稻种在温水中浸泡,捞出后放到温暖又潮湿的竹筐里过三四天,稻种就长出小小的根和芽。
桃花盛开的季节,将发芽的稻种撒在秧田里,很快长成健壮的秧苗。人们天天下地,细心照顾秧苗。
秧苗长得很密集拥挤了,人们便翻耕土壤,加固田埂,开始移栽秧苗。插秧很费事,邻居亲戚们都赶过来帮忙,不过几天,秧苗便覆盖满梯田。
就这样,经历了春耕、夏耘,终于迎来丰收的金秋。稻子完全熟了,挑选一个晴天,全家出动收割,收割下的稻谷还要好好晾干,才能长期保存。
稻谷上有一层壳皮,去掉这层壳皮才能做成我们能煮来吃的大米。多年来,人们用水碾来碾米。碾好后,用风谷车把稻壳、米糠等用风吹走,把大米分离出来。
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十月年”,大家聚在一起庆祝一年的丰收,祈求来年的平安。图画中的元阳哈尼族长街宴,哈尼族服饰,长老坐龙头,家长带小孩向长老祈福,敬酒歌……几十号人喜气洋洋表情各异,几十碗饭菜菜式不同,作者描摹得细致入微,无不表现当地真实的风土民情。
每粒稻米生命的辉煌时刻,历经千难, 都定格在这副色彩艳丽,洋溢着浓浓喜悦的画面当中。
《盘中餐》是一本纯纯地讲述中国故事的图画书,是一本满载中国元素的图画书。从遥远的唐诗走来,饱含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底蕴和诗性。从古老的二十四节气走来,深染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底蕴和智慧。《盘中餐》又是一本严谨的科普读物从平整梯田、浸泡稻种、播撒秧田、水田插秧、稻株成长、开花结穗、收割脱粒、碾谷成米……严谨的图文解说着一颗稻谷的孕育过程。这种诗性与写真,科学与人文,文化与传承,自然与生命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让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体会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感受生命与土地的连接与互动,体悟代代相传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
“粒粒皆辛苦”背后不仅仅诉说着农民的辛苦与汗水,同样也诉说着稻粒自身生生不息的生命传奇。我们不禁感慨,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萌芽的种子,那些坚守、那些困难、那些欢乐都是生命中必经的历练。
作者后记也有些许遗憾,现代科技渐渐改变了云阳梯田农民的传统纯朴的生活方式。但我们永远要明白 “知来处方知去处”探究传统的农耕方式,感受中华人文精神,承接先人智慧,才能寻求更好的生活方式。迎接科技所带来的便捷,同时保持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也许这才是人类的终生课题!